一.序论
(一)作者:余戈出版时间:2014年
(二)出版国家:中国
(三)总体影响: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二.本论
(一)
内容:《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目录:上部游击腾冲第1章腾冲陷寇第2章预2师挺进腾冲(1942年5月10日至25日)第3章围攻橄榄寨(5月25日至6月14日)第4章随军抗日县政府(6月5日至7月初)第5章腾南战事:土司区的抗战(7月7日至9月12日)第6章九一八反“扫荡”(9月13日至10月26日)第7章反第一至二期“讨伐”(1943年2月至3月15日)超链接1:“茶里游击队”暨谢晋生事略第8章36师接替预2师游击(暨反第三期“讨伐”)(5月8日至8月)第9章田岛诱降张问德(暨日军酝酿“甲号讨伐”)(9月11日至10月13日)超链接2:日军在腾冲的军政统治——暨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事略第10章反“甲号讨伐”(10月13日至11月末)第11章全域沦陷后的腾冲敌情超链接3:腾冲游击时期的情报战第12章大战来临直前的腾冲中部海拔最高的战场反攻战前绸缪第13章攻击命令下达(1944年4月19日至26日)超链接4:54军与53军概况第14章同日,敌我两军召开战前会议(5月5日至10日)超链接5:怒江与高黎贡山第一阶段作战第15章渡河攻击(5月10日至11日)第16章198师攻击小横沟、灰坡(5月12日至20日)第17章36师出击大尖山、唐习山受挫(5月12日至14日)第18章593袭占桥头、马面关(5月13日至19日)第19章左翼军奉令出击,54军调整态势(5月16日至23日)第20章53军续攻大塘子(5月14日至22日)第21章松井部队反击红木树(5月11日至30日)第22章战场侧翼:片马(4月初至5月中旬)第23章第11集团军酝酿左翼攻势(5月16日至21日)第二阶段作战第24章54军自南北隘路两翼推进(5月23日至27日)第25章藏重部队救援桥头、马面关(5月19日至29日)超链接6:桥头、马面关之战评析第26章198师主力惨战北斋公房(5月28日至31日)第27章迟到的援军:预2师&桥头、36师&瓦甸(5月23日至6月2日)第28章53军攻占大塘子,两路西进(5月23日至6月初)第29章藏重、松井部队合击江苴(6月3日至9日)超链接7:“委座”电头电报小析第30章战场侧翼:片马、红木树(5月末至6月上旬)第31章沉闷的后续战事:桥头、北斋公房、瓦甸(5月29日至6月7日)第32章54军调整部署,各部攻击再兴(6月5日至11日)第三阶段作战第33章迫于第11集团军攻势,日军决定自腾北收缩第34章藏重再次北返接应日隈大队突围(6月9日至11日)第35章36师驰援桥头无果(6月11日至13日)第36章198师乘势收复北斋公房(6月10日至15日)超链接8:日军倏忽进退为哪般?——兼评日军“内线作战”第37章日军收缩后,我军追击收复失地(6月15日至22日)超链接9:高黎贡山之战盘点
下部浴火之城腾冲城外围战役第38章战前部署(6月23日至7月1日)第39章收缩腾冲后的日军(6月22日至27日)第40章130师沿龙川江南下扫荡,切断腾龙公路(6月24日至7月25日)第41章116师驱逐飞凤山之敌,进击城东南(6月26日至7月25日)第42章36师、198师会攻蜚凤山,进迫城北(6月30日至7月5日)第43章预2师自右翼迂回攻击,逼近来凤山(6月25日至7月5日)第44章54军自北、西、南三面合围腾城(7月6日至12日)第45章预2师攻克来凤山(上)(7月8日至25日)第46章随《扫荡报》记者潘世征巡察战场第47章预2师攻克来凤山(下)(7月26日至28日)超链接10:来自地面和空中的有力支援超链接11:来凤山之战小结围攻腾冲城垣战役第48章腾冲日军城防及远征军攻城部署第49章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上)(7月29日至8月13日)超链接12:军地因军粮供应问题引发矛盾第50章47天围城作战日志(下)(8月14日至9月14日)超链接13:辻政信制定“断作战”计划第51章勋赏与罚罪第52章亡命与追剿第53章回家——中日士兵的最后归宿腾冲战役大事记腾冲战役远征军主要将领略历附表附图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二)扩展:《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龙陵会战》
(三)读后感:《1944:腾冲之围》是余戈写的关于滇西战争的第二本书,他采用“微观战史”的研究方式对滇西战争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写,真实地还原了当时战争的细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余戈眼中看来,关于战史的书籍要么是学术著作写得太过宏观,只讲些政治、外交的斡旋,对战事极其简略,要么是纪实文学中虚构的色彩太过浓重。后来,余戈接触到了日方记录的史料:一套日本的公开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在这本书中,他看到了日本人对战争记录的严谨与细致,从上级命令发出到传达到官兵如何真正实施以及最终结果一系列过程都有非常详细的文字描绘。于是,他决定学习这一种“微观战史”的研究方式,花费十余年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他曾八次去滇西战场,拿着军用地图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为文字的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过程中,我也很明显的感受到“微观战史”这样的叙述方式与以往所读到的书籍不一样的是它很精确。以前所能阅读到的书籍中对于战士伤亡数只是一个非常不精确的估计数,而余戈书中精确到了四千人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字,不禁让人想象到四千具尸体躺在山上的悲惨壮烈之景,对战争有了更重的敬畏之情。此外,余戈没有花浓重笔墨书写日本在战争中的暴行,而是侧重军事上的“落后”与“先进”进行描写,在他的文字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中国与日本相比之下的落后是绝对的,可也因此对中国军人有了更重的敬佩之情。没有好的装备,仅靠一腔“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勇猛向前,最终完胜日本兵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并不是那么喜欢提及历史,因为战争是血腥残酷的,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战争有了新的看法。战争并不是就意味着黑暗残忍,战争它其实是文明的依托。在最近发生的天津特大爆炸事故中消防官兵所表现出的效率、秩序无疑反映出了中国的战斗力,如果中国的战斗力不足够强大那就无法解决社会中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守住现今文明和谐的社会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人的现代化”,它令我陷入深深困惑和思考之中。正是带着这些问题,使得我在阅读这本书很自然就能够想象当年的场景。而我只能靠着想象去打破近七十年的时空带来的隔阂,使那段远去了的战争在脑海中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感。
我们会发现日本和我们对待战争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历史的研究。日本在这方面的记录远比我们的完整。这是我们对待历史该持有的态度吗?为了还原这次战役,作者特意去拜访参加过此次战役的老兵,通过他们来还原历史。自己则是为了这本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拜访老兵,阅读无数的历史资料才终于完成。而历史资料上的不明确,却让作者犯了难。如松山战役持续了100天,2.5万多参战兵力投入进去,最后连死带伤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这个数字是作者自个统计的。而此前中国对此只有一个说法,就是‘好几万’。”什么叫“好几万”?这是一个不精确到可怕的数字。“对于历史的不精准的记录,让人难以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先进者总是把战事记录得清清楚楚,落后者总是一本糊涂账从表面上看,落后者是因为表现乏善可陈而缺乏记录热情,实际上反过来看这个现象可能更为准确。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战斗详报中用简单的文字对战役寥寥带过的部队,在战场上能够有出色表现。深究来说这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心。国家一直都在呼吁,不忘历史。我们有多少人真正的去深究过其中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在某天揭竿而起和日本拼了?其实这种想法有些偏激,也只有少部分人会有。现代人更多的是对历史的麻木。因为我们没有生长在那个时代,对待历史我们也只能抱着感叹和惋惜。
读完历史,还是涌现出满腔沉重之感。为战争中牺牲的战士默哀,为他们的伟大付出而感恩,为他们的勇敢无惧而动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当珍惜这没有硝烟只有和平的时光,因为这背后牺牲的是前人们的生命和热血。战争不应被遗忘,历史不应被埋藏。我们应当铭记时光里那些可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