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端午,树文风
艾条插门缝,粽香溢满屋
—题记
华夏悠久奔腾的长河,承载着古老故事的摇篮缓缓临过昨日,在到过的寸土上留下亘古不变的痕迹,我们称它为习俗。随着历史的变更,旧事的音韵渐渐消淡,风俗还在停留,也许人们还在坚持挽留它,只是形式不再那么深沉隆重。
端午之来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等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活动的日子。后来因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河怀石投江自尽,便把这天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端午之庆祝
端午节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每到这一天,不同地区的家家户户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过这个传承久远的节日。在南方,人们在端午节时会在自家的门缝中插上艾草用以避邪,近年来,这种习俗却很少见了,只有少部分地方依旧保持着这种传统。北方避邪的方式是佩戴五毒铜钱,因为我是南方人,没有到北方实地考察过,所以不知道此习俗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当然,吃粽子是不管哪个地区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由于地域的差别风味有所不同。南方的粽子以咸为主,糯米里面会包鲜肉或蛋。北方的粽子以甜为主,人们会在里面包豆沙,糖等。在不同的小地区,习俗也有所不同,比如我自己是南方人,在端午节这天,我们那个小地区不仅会吃粽子,麻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当端午来临之际,人们就会上街赶集,买上许许多多的麻花,等着在当天吃。最突出大家对端午节的热爱的或许就是赛龙舟和骑马了吧。在南方,赛龙舟比赛是水域丰富的地区一定会举行的活动,甚至还可能将现场展现给全国观众。北方则是骑马,也叫做踏柳。
端午之深思
我们一直在提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我们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将它视为一种使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满载了政治和文化思想,对今影响至深。或许是我们没有真正懂得它的蕴涵,在现如今的社会形态感染下,时代的某些时尚元素使得我们开始崇洋媚外,开始遗忘民风。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没有得到内心的归属,些许繁杂的心情或许也是我们不愿过节的原因。但是,我们应明白一个道理,身为中国人,便做中国事,便突中国魂。在我们所为之事中,应体现出一种民族的气质。
再者,节日是我们联系家庭的纽带,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大家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聚在一起,可是国家节日应是举国同庆的日子,少有理由可推脱,在一定程度上,传统节日也是增加情感交流机会的一种好的方式。从道德层面上讲,现代人的道德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修行,在现代多种文化信息的充斥下,无自身独到的见解,随波逐流,硬是将他人的文化思想灌输到自己的体内,从而盲目排斥自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河流从未间歇流动,它一直在川流不息,我们作为它堤坝的守护者,尽管时间沧桑变换,我们也要不断维修它,以免有一天这条不息河会流干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