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茅屋瓦棱,袅袅炊烟,傍山而居,街坊四起,潺潺流水,林语花香,这便是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的生活写照。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我们的根深扎于土壤,远离了故土,就变得似嗷嗷待哺的婴童,急切渴望吮吸故土母亲的乳汁,余光中先生所著的《乡愁》很好地表达了他对故土深沉的依恋情怀。农村是中国基层社会的根基,乡下人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延伸和传递。那么,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体现的呢?下面,我将结合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来加以探索性的阐述。
一说到乡下人,大多数人浮想的都是“土气”,这些人大都从乡下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来简单化反映,殊不知反过来思考,所谓的城里人也不见得不“土气”。乡下人几乎每天与农耕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不像城里人那样精致优雅,乡村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不必穿金戴银、踩高跟、穿皮鞋,不用识别红灯停绿灯行的标志等,但这些在城里人看来则为所谓的土气。我们完全可以以相同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城里人,在城里,人们不用耕田种地,往往是打扮优雅去上班,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几乎与土地脱轨,他们甚至不使得基本的农作物或工具,照这样的话,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城里人是土气的。乡下人的“土”和“愚”体现在不识字上面,但绝对不是智力上的愚钝,而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不需要文字,大多数农村人一代一代驻扎在某一区域,人们相互熟悉(包括声音、行为方式、性格等),不需要用文字交际,有时候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因为相知的缘故,他们通过表情就能领悟对方想表达的是什么。所以“愚”是指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知识不及他人。当乡下人去到城市生活时,他们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反过来,当城里人去到乡村生活时也是如此,但这绝对不能体现他们学习上存在智力上的缺陷。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乡土社会中的人际联系是基本不变动的,除非被迫迁徙到其它区域,否则是基本不发生移动的。社会的存在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分层,在相对密封的乡土社会里,血缘关系成为分层的决定因素,并靠这种关系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血缘关系不同于亲属关系,亲属关系包括由婚姻组成的关系,血缘关系只指由于生育而发生的亲子关系。当自己女儿嫁入他门时,就基本上脱离了血缘的本原,女儿和女婿都成为“外家人”。在我看来,俗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来处大概于此相关,此外,血缘宗族的继承基本上由家中的儿子来担负,如果没有儿子,就相当于绝了香火断了后,这也可以成为来说明中国农村“重男轻女”情况严重的一个原因。
结合现代社会,我们再来谈谈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欲望是文化事实,人造下来教人如何思维,并且这些欲望往往合乎生存的基本条件。譬如,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这是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决定的,而不是遗传的。同步的是,这种欲望满足了营养的需要。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是不是所有的欲望引导出来的合乎人类生存的条件还是个疑问,但我们单从以上看,还是可以感知人类欲望的微妙性,因为乡下人原本并不清楚自己欲望所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而单纯从感觉上来判断,经过规范的实验研究,确实证明有相应的好处。乡土社会中存在的这种微妙性,我们可以从传统经验的角度来理解,乡土社会具有递传性,前者积累的合乎生存条件的经验流传给后者,不合乎生存条件的经验则被淘汰,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记录的过程。
《乡土中国》引导了我们对乡土社区的认知,它不是对中国农村社会形态进行具体描述的一本著作,而是在于帮助我们发散思维,以更广阔更深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中国基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