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实性
摘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我们每个公民的生存和发展趋向,在当今社会,中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性问题,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师资待遇、教育设施等方面的不公平而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化。要更好地解决问题,就需要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人性化教育,健全教育法制、缩小贫富差距等。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教育法制
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公平的社会,应该有着共享社会成果的基本理念,且这种共享基于公平的基础。一方面,不论出身贫穷还是富贵、阶级地位是高还是低,只要是人,就有生存于社会而对未来产生的憧憬,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成果正是由一代代满怀斗志的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与他的来自地域、阶级地位等都无关。教育要更好地实现公平化,需要均衡中国各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健全各地方教育法制,使之更加公开化、明理化。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与一个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是平衡各地区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公平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一、我国的教育不公平产生原因
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和民族文化因素。下面,我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不公平教育的具体原因。
1教育政策的倾斜化
1.1城市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教育水平。当今我国的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城市的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大多数家长有条件也有机会会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途径。农村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则很滞后,不仅学习环境艰苦,还可能因为家庭的重担而辍学。国家也更加重视对城市教育的投入,导致了本来就稀缺的农村教育变得更加艰难。传统的户籍政策也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当地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当地进行九年义务教育,而不能在那里参加高考。
1.2精英教育和一般教育的区别化。在我国学校中,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尖子班和普通班的现象随处可见,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决定他(或她)去到好学校还是一般学校、好班还是普通班的唯一标准。但不管在任何社会,成绩绝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我们所推行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同的人的特长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成绩不能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1.3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偏向化。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学校,公办教育的经费是得到政府支持的,而民办教育的经费是没有政府支持的,只能靠合伙人集资、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等来撑起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公平性。
1.4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对待。国家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环境和教育设施的改善,而对普通学校的投入则相对较少,加剧了教学资源的失衡,掀起了一股激烈的“择校热”,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重点中小学占中小学总数的2%左右,以“211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3%左右。
2局部地方的高考加分政策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文件,对处于贫困县和某些少数民族区域的高考学生进行相应分数的加分。这个政策对于中国的广大考生是不公平的,我认为提高贫困县和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终的教育公平。
3高考招生制度
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采取的是按照不同的省份划分名额的制度。各地区在划分名额时,更倾向于发达地区和本地生源的学生,隐性减少了不发达地区和其他外地学生的择校机会。
4人才流动趋向于发展较好的地区
在我国,发展较好的地区比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能获得更优质的人才和教学资源,国家鲜有出台相关措施使得人才流动更加均衡,让落后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同等的教育,而不能因为他们所处的地区而不能接受公平的教育。因为教学质量的不同在当代也体现了一种拥挤热,一些学生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离开原来的住处,陪孩子到教学资源较雄厚的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样的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屡见不鲜,在决定的早期阶段就马上去寻找房源,因为这个原因租房的原因太多了,完了就要被其他家长抢先一步。
5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
许多民族地区拥有自己民族的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生活在少数民族区域的一些孩子,他们从出生开始学习的不是汉语还是本族语言,有些在年龄较大时才开始学习汉语,这对他们学习生活会造成极大的阻碍和困扰。从这个层面讲,落后了大多数汉族学生。
6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古来有句谚语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代开始,读书重要的思想就在一代代的人们心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认为读书才是最重要的一条出路。但我们也听说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某高才生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出现杀人的念头。某人自小学习成绩就一直挺好,但进了社会却一无用处,实践能力极差。我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读书固然重要,它也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一条道路,但我们要清楚,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社会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机会,而不能单单因为学习成绩而对他们进行否定,甚至是歧视。也有不少的学生选择读书这条道路,但他们却承受着这个年龄阶段不该承受的学习压力,严重者还因此选择了结束自己如花般的生命。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适当改变一下观念,给更多孩子提供施展特长的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读书上,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孩子平等的机会。
7教育法律的模糊化
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的教育投入原则。但却没有具体说明怎样落实这一原则,通过怎样的渠道来实现,如何保障这一原则的顺利实施。
二、构建教育公平的措施
1国家层面
1.1依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投入同等比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费到不发达地区,使落后地区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1.2出台相关政策,满足不同程度的条件,从而鼓励更多的优质教师愿意到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教学,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学质量。
1.3健全和完善教育相关法律,使得教育的改革措施更加具体化,这样更加有利于保障相关教育体制的实施。
1.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1.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提高全民经济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2政府层面
2.1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的继续蔓延,将本地准备在各地区的招生人数向社会公开化,实现透明化、公平化。
2.2根据本政府管辖的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投入同等比例的教学辅助资金和教学资源。而不能明显偏重于发展较好的地区,只有通过各地区的教学的公平化,才有利于我国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
2.3响应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投入到教育公益事业,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3社会层面
3.1坚持教育的机会平等,各教育组织和机构本着为学生提供优秀教育知识的态度来服务于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而不能为了谋取私利而故意加以隐晦,阻碍国家教育事业的推进。
3.2各个公益组织积极投身到教育的公益事业中,为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4个人层面
4.1公平竞争,不能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而弄虚作假。
4.2学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主动帮助需要教育帮扶的孩子。
4.3老师们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尽最大的努力教好每一位学生。
结语
全力推进法制教育和教育体制的改进,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措施。要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其次,积极实现全民族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化的重要因素。当然,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杨东平.中国教育的理想和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毕栋栋.论中国教育现状和发展.中国外资第301期,2013.
【4】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