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大学校庆120周年之际,副校长林建华在发表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演讲时。讲稿里有一处表述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而林校长将“鸿鹄”的“鹄”念成“hao”音,此事在网络和社会各界引发热议。有的人表示可以体谅,有的人却斤斤计较,总之,网上的热议可谓是褒贬不一。
鹄,在《汉字字源》中的解释为形声字,鸟表意,篆书形体像鸟,表示鹄是一种鸟。告表声,告有告之义,表示鹄个大,色或黑或白,使人一望可知。形旁简化,本义是天鹅。在《广韵》中的解释是胡沃切,入沃匣。沃部。它有三个读音,分别是hú、gǔ、hè,在《草本纲目》中记载,鹄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泽,也有黄鹄、丹鹄,它们生活在湖、海、江、河里,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称为天鹅绒。
第一个读音hú,当它作名词时,是一种鸟,叫鸿鹄。“鸿”是指大雁,大雁和天鹅是近亲,均是鸟纲科类。所以“鸿鹄”是古人对大雁、天鹅之类飞行极为高远鸟类的通称。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鸿鹄则是白色的凤凰,所以常被古人用来比喻有远大志向、积极入世的人。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在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这里讲的就是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的宏图伟业呢?当它作动词来说,《尔雅》中:“象谓之鹄。”这里的“鹄”指的是治理象牙。伫立如鹄,就可引申为等候,企盼。当它作形容词的时候,通常指白色。如:鹄袍(旧时应试士子所穿的白袍),鹄发(白发)。
第二个读音gǔ只能作名词,指箭靶的中心。如:鹄子(箭靶)。《战国策·齐策五》:“今夫鹄的,非咎罪於人也,便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则善,不中则愧。”这里的“鹄”就是指箭靶中心、练习射击的目标。后来引申意义为目的,即想要达到的结果。
第三个读音hè,通"鹤"。鸟名,鹤科各种禽类的泛称。如《庄子·天运》中有这样一句话“夫鹄不日浴而白,乌而不日黔而黑。”这个“鹄”正是天鹅的意思。而在李商隐《圣女祠》诗中:“寡鹄迷苍壑,羁凰怨翠梧。”这里的“寡鹄”指的是丧偶的天鹅,用以比喻寡妇或不能婚嫁的女子。
以上的解释中,“鹄”多指正向的、积极的意义,多指鸟类或一种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历来都很喜欢把一些优雅孤傲的鸟类比喻成胸怀抱负要一闯天下的勇者,鸿与鹄又分别指两种不同的鸟,两者相结合更显出时代所赋予每个文人的雄心壮志。所以能让司马迁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既凄凉又无奈的疑问无不使后人为之哀叹。
与鸿鹄相类似的词还有鲲鹏、麒麟、饕餮等,这些词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或神兽。比如“鲲鹏”,它最早出现于道家学说《庄子·逍遥游》,书中记载“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常用鲲鹏比喻一些宏伟之事,诗人们也将它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的象征。然而,“饕餮”作为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凶猛且残忍,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面的侧面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方式、精神追求在逐渐改变,“小富即安”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鸿鹄”这个概念,出现了几种说法,比如“子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胸怀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鸿鹄有志,燕雀有福。鸿鹄安知燕雀之福?”等,我们的言行举止越来越难与我们立下的豪言壮志相呼应,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代指一个人巨大的野心和欲望。还有的人认为鸿鹄也仅是只凡鸟,跟芸芸众生一样有着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小富即安”的状态才是最充实的。
在我看来,“鸿鹄志”是不能与随遇而安相提并论的。在今年江苏公务员面试时有这样一道题:青蛙对鸿鹄说,别人都说我是井底之蛙,我也向往碧海蓝天,但是我没有翅膀。鸿鹄说,你可以尝试在涨水井的时候跳出来。题目是谈谈这段材料对你的启示。这个题目一出来就火了,网友们众说纷纭,据专家解读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长板效应,要怀有热忱攻克难关,但最终都逃不过一个命题,即认准自身,不忘初心,顽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