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在1895年立下的遗嘱里所设立的诺贝尔奖中的五大领域之一,在遗嘱中说奖金应颁给“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抛开奖金来看,诺贝尔文学奖早就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文学作品深度的最高认可。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可谓是让人捉摸不定的,这个“理想倾向”放在不同时代来说有不同的理解和意义,所以只要是属于文学创作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文字作品并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作者,都能参与评选。就比如有不受纯文学限制的诗人、政客、哲学家、历史学以及作曲家等。
在宋兆霖先生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书中,收录了1901年至2004年间的一百位获奖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和获奖词。整本书读下来,深深地被每位作家的艰苦创作背景和作品的高尚理念所震撼。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英雄为保家卫国,成为社会标杆,而这样英雄史诗般的生活僵硬乏味,未能有激起洪水猛兽般的强大推力。而无论乱世还是安稳下也出现完美艺术的,恐怕只有这些能达到心与心交流碰撞的文字了,作家们用栩栩如生的文字触碰着每一个时代的无数灵魂,这些文字饱含深情,时而华丽、时而质朴,反映着一个时代冷峻无情的现实的同时又对未来抱以热忱、真挚的美好向往。
在我看来,能引发世人深度思考并做出反馈的作品才是诺贝尔在遗嘱中提到的“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诠释,毕竟我们生活的时代距离上个世纪的变化实在太大,社会背景和生活条件早已不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再是饥寒交迫下就能轻易地被满足的了,这些卓越的作家们早就用一部部真实的作品呈现出现状。我们人类自我的思考是多么宝贵,我们得用心感受这个世界,领悟生活的意义,这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就我个人而言,我尤为喜爱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泰戈尔在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他的诗细腻温柔、富有灵性,读他的诗仿佛自己就身处诗中场景,就能体会到他脑海里的星辰、光明、海平线、午夜森林甚至集市,作为那只鹤鸟、萤火虫、麝鹿、鸽子荡漾在似梦的幻想中,备具美感。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理想派诗人。
泰戈尔早年曾赴英国留学,在他的诗中,存在着自然万物与西欧象征主义的结合。如此丰厚的文学底蕴,一部分由于家庭的良好教育,使他在文学方面的修养最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其次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他的诗集通常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他的一生,伴随着他成长的有来自殖民主义的压迫、民族运动的兴起、传教活动的兴盛,以及在留学期间的遭遇和见闻,这些都一一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
不难看出,他在诗中融入了相当多的宗教、亲情元素,最为别致的是他在爱情和生死上有着通澈透亮的见解。最为厉害的是他将他所看到的社会、阶级的不公以及被压迫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化作曲调平缓的诗歌,并且融入自己的不羁,揉成美妙的辞藻,优雅的讽刺着这个万恶的世界。正如《飞鸟集》中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这些诗句我怎么嚼都嚼不碎,反而越读越有味,就好像在他的世界里有一个穷尽的乌托邦,在慢慢生根发芽,我们永远都到达不了,只能抬头仰望,但又不断激起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击。这才是理想主义的高级表达!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宋兆霖先生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让我看到了不同作家眼中的世界,更何况是如此之多的文学著作。这些作品扎根于生活,从日常汲取写作养料,在愤世中不断打磨、不断提炼。往大了说,他们高举着民族解放的旗帜,往小了看,他们的人生是芸芸众生中的每个人的真实写照。
在此书中,我心中的哈姆雷特远不止有泰戈尔,还有那个初绽光芒的美国文学。在我们如今这个时代,美国作家对文学的各个方面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相信人人都看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的坚韧勇敢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不仅如此,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有像福克纳、刘易斯、辛格等这样的优秀作家获奖,尽管我还没能看完这些优秀作家们的巨作。这不仅意味着市场行情的时时改变,也说明人们精神境界的迅速转移,它的意义是深远的。但从整个美国文学史来看,美国近年来不断崭露头角的新作家们成为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标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无不反映哺育他们成长的美国文化。
在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上,尽管在此书中没有记录到,作为美国摇滚和民谣歌手和作曲家的鲍勃迪伦斩获此奖,缘由是为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毋庸置疑,此奖项一出来就引发外界众多质疑,只有部分人相信,瑞典文学院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有相当充足的理由。鲍勃迪伦的音乐有这样的境界,他歌词中营造出诗一般的浪漫与轻柔,一种清香扑鼻而至。《blowinginthewind》是鲍勃的成名制作,这首歌也是电影《阿甘正传》的主题歌。当时鲍勃很年轻,嘴里含着一支香烟,轻抚吉他就流淌出这首美妙的乐声,年轻气盛,曲间抒写着一个青年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盼。
尽管我与鲍勃迪伦创作的兴盛年代不同,尤其是在二战后,那个看似遥远实际很近的垮掉的一代,鲍勃迪伦的创作初期也受其相当大的影响,也看得出他歌里的挣扎。但每当听他的歌时,我都能感受到他歌声中的一腔热血,他绝不苟活的生性,自由、绝不被定义的时代标签早已深深刻在他的骨髓里。当一种艺术进入诗画的最高境界时,那么,这种艺术就走出了艺术之本身,与人的精神甚至灵魂融为一体,誓不可分。鲍勃不仅是音乐家,更是一个能够呼唤人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他的艺术不只是给人留下回味,更在于人们在享受乐曲快感的同时,还能回到生活的原点,使人懂得放下一切,与乐为伍才能找回快乐的道理。
在文学上,文学的定义、种类可以很广泛,也可以很狭隘。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不同想法,有的人心中就是艺术,还有的人从外表透露出来的浮躁。诺贝尔文学奖之于我们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阅读、去写作,去感受笔尖上的美好,以此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