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百年激荡:辛亥革命下的中国 ——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作者:龚榆鸿
主要内容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

辛亥革命的百年回眸,如果没有像张鸣先生这样的深刻的反思,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一种纪念。这一百年就像我们嘴里普普通通的某年某月某日,只是一种符号,苍白而简单。回首历史,我们从封建制度到共和制度,走过百年共和的坎坷道路,我们曾经离最先进的民主制度那么近,这一百年来我们却在这条路上浮浮沉沉,路上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艰辛。这些伤心都是我们现在不能感受到的,而张鸣先生聚焦了大清的最后岁月,化繁为简,用清晰的笔墨勾勒出了晚清民国情况,他将这一幕幕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不禁对那段历史充满了崇敬。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免想起了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热情的歌颂法国大革命,他的看法是认为它代表了法国“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而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混乱的场景,我知道了革命其实是不止有激情的,它还是充满着庸俗、欺诈、虚伪、矛盾的。

“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大革命,过场的都是大角色,一大堆左右了历史的灿烂群星。都督的样儿,党人的棒儿,名士的案儿,侠客的范儿,八旗的枪儿,新军的弹儿,帮会的堂儿,暗杀团的胆儿……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着历史。”这段话我一直记得。虽然张鸣先生描写的这些细节在我们有些人看来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是也从多个角度体现了当时真实的景象。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享受中学习历史,那么,我到底从里面知道了什么呢?

首先,文章中写到的辛亥革命,跟平常的革命不一样。我们之前想到革命,总会联想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激情”和涤荡旧制度的“宏大叙事”,总喜欢用一些像“神圣”,“崇高”,“光荣”的词汇来描述它,但是我们所说的辛亥革命,这个革命却是将这项活动“神圣化”了。张鸣先生写的辛亥革命,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剧情,不同的结局,它门构成了一场五光十色的大戏。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辛亥革命,而这个“别样的”辛亥革命未必神圣、未必崇高、未必必然。它从别样的角度去描写辛亥革命,让我对辛亥革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对于文章中描写的,历史事件的偶然性,这与我们头脑中“事件都是必然的”观念有些不匹配。但是我们头脑这种“必然论”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文章中介绍了,这是一种马后炮式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回头看”的眼光。因为历史是不能被人们改变的,我们现在是研究历史,看到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最终定局,无论如何仅靠我们人力,是不可能将它改变的,甚至没有力量可以更改它,因此,简单的将一切看作必然是带有片面性和简单性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它不是死物,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可以左右它,决定它,历史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它——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并且偶然因素经常改变了历史即将会发生的轨道,改变着既定历史事件的发展情况。只有重视偶然性,才会使历史成为真正的历史,成为活着的历史。

武昌起义爆发,在张鸣先生看来是具有偶然性的。按照当时革命党的武器装备以及他们的编列训练程度,本来是距推翻当时的政权的能力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的,但是当局先是对几位不幸暴露自己身份的革命党采取柔软安抚态度,形式上硬朗但是实际上是招安,客观上又起到了助长革命党气焰的作用。从而面临麦秆打狼——两怕的情势,当局的主要负责人遇到这个情况又首先感到恐慌,钻墙打洞想要马上逃离官府,这个动作定然是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党的士气。表现出这是历史的偶然性的还在于,清朝晚期当时推行的“清末新政”其实卓有成效。当时在湖北的藩库就积攒了多达四千万雪花银的纯银,这些财富却立即成为了革命党招兵买马的资本,从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首先是在武汉打响起义第一枪,之后各省响应一再得到重复,即各省的当局竟然一溜烟的灰飞烟灭,积攒的库银被瓜分充当资本。事实上,在新军里的革命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且军官中的革命党相当少,只要响应者不够多,是可以弹压的。但是按图索骥的留言一起,不仅新军中所有没有逃走的革命党人感觉到了死亡威胁,那些跟革命党人有过交往的人,也都人心惶惶,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就是他们自己造的,谁都不知道名册里面到底有谁。于是奔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想法,原本很多人没有念头参加革命,很多都积极的响应了革命,最后起义取得了成功,至此,清王朝基本上算倾覆了。

当然,在这本书中,除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还提到了改良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张鸣先生在书中写道:“自从清政府失掉了民心这个基石,便一日不如一日,最终结果就是被推翻,彻底的被历史抛弃。”其实在清朝末年,满清权贵就已经看到了清政府的日薄西山,在外国列强面前是没有什么内底的,他们虽然也想自己强势起来,颁布新政,放宽言论等等,早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了。他们派人去外国考察,得到了君主立宪的办法,但是他们又不想限制自己的权力,他们觉得现在全国的动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对于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控制,他们还是想打压汉族,从四川的保路运动来看,就是在将路权收回自己的掌心,结果这一举措间接的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那些曾经过场的“名角”或“龙套”,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立体鲜活的辛亥年。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百年,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创造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个让我们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的契机。我们不能否定辛亥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军阀混战,外蒙古丢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它的积极影响。

辛亥革命是一场低烈度革命,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很小,原因是因为,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支持立宪的人,都不愿意我们国家发生动荡,因为义和团已经在前面摔倒,那么革命党和立宪党都会害怕别的国家的人干涉我们国家的内政,这是低烈度革命构成的主要原因,其次,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的合作,是腐朽的清政府干预的结果,如果没有内外两个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结果也就不会产生。

看完这本书,我除了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更为亲密更加真实的接触以外,还悟出了如何更好的看待历史这个道理。对于正史,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排斥,而是要在正史的基础上,多从一些其他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历史应该有的模样,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只认识其中一个模样,那样的历史未免太过于狭隘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说去考究一段历史,但是我可以通过书本上的历史知道更多的东西。想要让历史活起来,那么自己也要活起来才行啊。荷兰历史学家盖尔曾经说过:“历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争论”,张鸣先生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激起了史学界的一层波澜,肯定会引起学者们的批评与反思,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将注入新的活力。作为“现实与历史的调解人”的历史学家们,尽管在有些时候,他们叙述起历史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毕竟他们也是人类,但是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及其所蕴含的伦理因素却是每个历史学家都应该恪守的准则,如果能够在这个前提之下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哪一种叙述却是都是可以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争执不休的讨论,历史学才在滚滚洪流之中不断前进。

百年纪念,百年超越。我稍微了解过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它不仅是对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而关于如何真正实现辛亥革命的百年超越这个问题也随之留给了我们,毕竟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警醒社会,指向未来。辛亥革命的成功,也让我们有了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新一代中国人拥有继续进取的勇气。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