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纪前的中国,并未像今日这样的平静。
自从虎门的硝烟升起,中国便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与危难之中。
我们未曾缺乏爱国勇士与救国大家,却在西方的入侵中显得尤为微不足道、无能为力。
中国,曾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满足的大国。这个观点,在我最近读的《甲午殇思》中被反复提到。这本书,由刘声动、张铁柱主编,真实再现了19世界末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片狼藉与自我挣扎,读这本书,我并未想揭露那过去尘封已久的历史,却只是想在冥冥中,让我们这一代,未曾遭遇过当时的惨状的这一代,对中国有那么一些不一样的深思与认知。
本书的正文开篇,便是一名记者与刘亚洲的谈话内容,虽显空洞,却正是让我从这样平静又平常的谈话中了解到了许多。刘亚洲,安徽宿县人,浙江宁波出生,197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这位大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我了解到了当时中国的屡次战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刘亚洲先生分别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从制度和战略方面的分析。他指出在制度方面,中国的无数次救亡图存的改革、革命,并未起到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在我们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对于中国的近代史,都有着一个明确的结论: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大家剥离了教科书的束缚后,单独就这一结论思考,到底为何?我认为,这与中国和西方制度层面的差异有着大大的联系。法国大革命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才勉强将资本主义扶上正轨,而中国,仅凭着辛亥革命的挫折,就宣告资本主义的终结。这是一种对上层建筑并不负责任的体现。但属实,中国即使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也终究是一条曲折惊险的路,这和人民阶级、社会认知、统治阶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正统学派儒家学派,即便是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文字狱等挫折,依然根植在每个人民的潜意识中,这种可怕的“社会契约”,决定了革命的道路在我国基本行不通。所以,资产阶级因为失败则被人民大众扣上了“软弱”的帽子,这显然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所以,在我看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辛亥革命这样的社会活动是大致相似的,我们并不能单从中国的军事设备和军人素养来断定其失败原因,归根结底,是要看最深层的东西。
刘亚洲先生提到,很多日本学者在总结甲午战争经验时都认为,国民意识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法宝。“战争+国民+国民国家形成”这种形式,构建了近代日本的国家模式。而大清帝国,则过于注重于将战争扣在老百姓的头上。当时大量地向民间征兵、培养军事人才等,使国家过于偏向于战争,而忽略了国家与国民,这也是甲午战败的一大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应囊括文学、艺术、品德、军事等等,这样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国民才是优质的。日本在当时则注重于“欧化”后的新式教育,而舍弃了“唐化”后的旧式教育中的糟粕,这使得日本当时军队,都是受过小学教育水平以上。这就造就了日本的胜利,且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10年,又打赢了日俄战争。好在中国只愚昧了那一阵子,后来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军,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所以他们不畏艰辛、战无不胜。
接下来便是战略问题。做任何事情,战略都应放在第一位。这和我们平时的学习计划一样,我们想要通过一场面试,也是需要战略的。战略的制定,首先就需要对世界格局有一个非常明确和深入的认知。在当时狭窄的东亚,中国可以说是独领群雄。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和“欧化”后,已然慢慢崛起。在这样的东亚,是容不下两个国家同时强大起来的。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两国必有一战。日本对这样的国际形势有着明确的认识,而清朝则模凌两可。所以,日本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了由传统国家战略向现代国家战略的彻底变革;而清朝,经历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军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战争和运动的同时失败。清朝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战略机遇期不失去,日本则强调“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是强兵之本”。清朝即使大规模地征兵,却未曾“强兵”,导致中国的军队虽人数众多,却与日本军队的实力相差甚远。所以,刘亚洲先生也提到了:全世界的鸡蛋联合在一起,也不能打碎石头。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继1840年鸦片战争后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重大打击与唤醒。《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历史上又一重大耻辱。中方代表李鸿章、李经方在谈判桌上,忍痛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等给日本。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的叙利亚形势。美国在英法两国的支持下,以叙利亚政府使用生化武器为由,对叙利亚发射了数枚战斧巡航导弹,对叙利亚展开了空袭。这背后的无形硝烟,其实早已在联合国打响。叙利亚常驻联合国大使贾法里的一张照片传遍了朋友圈。图片中,他无言地坐在窗边,窗外一片宁静与祥和。但他身后的国家,却遭受着战火与灾难。作为一个弱者的呐喊,他在联合国的发言中作出了最后的呻吟,而英美代表却在他开始发言的时候,就早早地起身离开了会议现场。这一幕,和当时的中国又何为不像?“弱国无外交”已然成为了世界法则,弱国更弱、强国更强。这样的现象着实令人心酸而又无能为力。中国历史上不乏像《马关条约》这样的不平等耻辱条约。如1919年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却依然未能改变失去山东的事实,这就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在面对资本主义列强时的无奈。但我们未曾胆怯,我们只是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
一场战争,最能够反应一个国家的各方面水平。如今中国的发达,少不了从前在历史中碰的壁和摔的跤。甲午的战败,不仅仅有之前的提到的国家之制度、战略问题,还关乎着领导人的问题。当时的谈判官李鸿章,此人虽在中国的近代化中贡献极大,但对于甲午战争,他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与备战。甲午战争,并非偶然,日本早已蓄谋已久,且在军事备战方面有着充足的资源与应对方案。而中国,李鸿章处境暧昧,举棋不定。前面提到,清军的数量其实是庞大的,但在甲午海战时,李鸿章由于形势严峻不敢贸然增兵,也无法撤兵,所以造成中国海军的弱势地位。如今网络上不乏对李鸿章的批判和“洗白”,但我认为,历史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地位。没有前人种树,就无后人乘凉。对于历史人物的过失与功德,我们只需辩证看之,不必过度捧杀。
这本书,不仅旨在描写甲午年代的事迹,更多的,是想给中国在战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认知。一场历史事件的成功与失败,不在结果,而在过程。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不断的探索当中吸取各方面的教训,填补我们各个方面的不足,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历史从不缺乏聪明的人,只是这种所谓聪明,何以用之?纵观世界之历史,日本明治维新、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哪个不是在无数的受挫中经过不断的崛起、求新而成功?我们不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总之,《甲午殇思》这本书,让我对曾经的中国显然有了新的认识。曾经,我常认为中国的失败是归咎于弱小,但可想曾经的中国,却是东方的一条“巨龙”。唐朝时代,中国正享受着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玄奘游走西域三十二国、李白对酒当歌。文明古国如何沦落为“东亚病夫”?这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认知。我为今日的中国感到骄傲,却不能忘记惨重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否则,尘封已久的历史,终将在未来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