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诗经,沦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的抒情诗在表达个体情感时,总体显得克制而平和。《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我们高中时期学得最多的便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对于祭祀、民情、打猎等方面的诗歌涉及甚少。我读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首祭祀诗是周颂里的《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这首诗大概讲的就是众多士人在一起祭祀文王,以祭文王的在天之灵,体现了他们对文王的仰慕之情和敬畏之情。我读这首诗的时候,其实第一遍读不太懂,多次咀嚼,我感觉中国的祭祀活动其实是很盛大和隆重的,绝对不是现在的走过场,受那时候的封建思想的引导,人民就把祭祀活动当成一种很重要的事情来做,让我感触颇深。其实读了这首诗,我联想到现在我们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态度。看到那时候的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习俗那么地推崇,再想想现在我们过节日的时候的冷清,这种强烈的落差感油然而生。所以我想,人民对民族文化保护感的缺失也是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想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吧。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年的爱情诗,我最爱的还是那首—《关雎》。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总爱把“窈窕”二字读成二声。这首诗是典型的男追女隔座山的代表作,每一句话,都深刻地描述出了男子追女子而不得的苦闷心理,即使是要他千方百计地去讨好那个自己心爱的女子,他也心甘情愿,辗转反侧一次把他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实在是爱情前期最折磨却又最兴奋的一个阶段。我喜欢《关雎》,并不是因为其简单易懂。其实真正想把这首诗读懂,还需要在爱情上下一定的功夫,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是没有办法轻易把爱情诗读透彻的。我相信,在我们的青春懵懂期,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心里很喜欢的那样一个人,或许就像诗中的那个男生,不敢说出来却又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真心。我想,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样单纯美好的爱情吧!在读了《诗经》的部分篇目之后,不敢说有多透彻地读懂了这些诗歌,但是至少说,我沉浸在了诗经的美好里,那样抒情的诗歌,优美的段落,简短的篇章,把这些文字都写活了。我很享受阅读这些小诗,并会坚持一直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