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游记
春意正浓,时光正好,在成都难得的好天气下,我们全班踏上了春游之路,和以往的春游不同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而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的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正因为金沙遗址没有文字记载出土,所以古蜀文明也被人们称为是外星人创造的文明。
走进金沙,入目的就是园区两旁的绿化,绿油油的一片,正彰显着春天的活力。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太阳神鸟,这座雕塑,它源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黄金饰品“太阳神鸟”金饰,其原件外径只有12.5厘米,厚度仅为0.02厘米,雕塑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大门到陈列馆的主通道旁,高高伫立的它是这座城市的象征。踏着迎接春意的步伐,穿过自西向东的摸底河,放眼望去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全钢架建筑,这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地点,保存有中国目前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祀遗迹场,在建筑外部有15根巨型的钢柱,由这15根钢柱支撑而成的巨大空间,这样的遗迹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古发掘现场。走进遗迹馆看到的是数量众多的探方,通俗地讲,探方就是在平地上竖直向下挖一个正方形的土坑,但这个土坑不是随意乱挖的,先挖哪里,再挖哪里,要根据地层单位间的早晚关系来确定,金沙遗址主要是从第六层土层中发掘的,从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象牙、鹿角、野猪獠牙,最开始有人猜测这里是古时候的垃圾堆放处,可经过考证发现,在一个地方大量的出现对当时来说十分珍贵的象牙、鹿角等,只能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是祭祀场所,再通过观察周围细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在这里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而当时盛行水祭,在河岸上完成祭祀活动之后把祭祀物品埋在河岸上。在这片祭祀区中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那成堆出土的象牙了,在金沙遗址中出土的最长的一根象牙足足有1.8米长,但因为象牙长时间的被埋在土层中,一旦表层的象牙质受到破坏,很快就会风化成为粉末,再也无法固定,更无法保护,所以金沙遗址发现象牙后,文物保护专家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了就地回填处理和有机硅封存两种办法来对象牙进行保护。在这里的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一些珍贵的乌木,还发现了体量巨大的古树根遗迹。
走出遗迹馆,紧接着就来到了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象征着古人所说的“天圆地方”观念。陈列馆主要分了五个展厅为我们介绍古蜀文化,第一展厅介绍的是一幅通过现代科技模拟出来的农家生活图,真实的复原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和家庭的分工,男的负责外出打猎,女子负责在家带孩子,而老人则负责做饭,一家人生活在一处20多坪的单间房子中,而当时规模较大的房屋应该就是用于祭祀的。
走进第二展厅,可以看见更多的当时的生活情况,这个展厅为我们展出了许多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等物品。在金沙遗址许多房屋的周围发现了大量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坑,经过分析,我们推断出这些坑大多是用来堆积废物和储存粮食的,而通过拼接当时的陶瓷碎片复原了一个又一个大型的陶罐、陶碗等,但无一例外的,这些陶瓷器皿都是尖底,结合当时的生活情况,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这些器皿也大多是放在地上,用土来固定。紧接着还有大量的玉器,远古时期制作一件玉器,需经过采料、选料、开料、切割、打孔、刻纹、镂空、掏雕、打磨、抛光等多项工序,耗费经年累月的功夫,才能完成其制作。当时的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所以当时的玉与现在的玉有很大的差别,而当时的人打孔技术十分高超,大多是用马尾毛来穿孔。而让我震惊的就是在这里发现的一处墓葬区,这些墓葬都为土坑墓,没有棺材,直接把人平放在坑中,用土掩埋,这些墓坑都为西北----东南向,头朝西北或东南,或许这种形式与金沙人的祖先崇拜或某种宗教观念有着某种关联吧,金沙还发现了合葬墓,推测可能是一对夫妻。
进入第三展厅,黑暗的环境给人一种压迫感,而第一件展品就是一个青铜立人,他双拳中空,似乎握着一个物品,有人猜测他手中可能拿着祭祀用的象牙,也有人猜测他手中什么已没有握,他神情肃然地站在高高的地方,好像正在主持一个神圣而重要的仪式。整个青铜立人体态矮小,脸型成方形,大大的耳朵上有两个孔,一双大大的眼睛,象征着“顺风耳和千里眼”,嘴巴微微张开,脑袋后面是三股一体的长辫子,头戴了一个帽子,形状很像太阳神鸟的标志,脚下有一插件。紧接着就是大量的石器、玉器,玉器之中的玉璧成圆形,用来“礼天”,而方形的玉琮用来祭地,又是“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玉凹刃凿形器形状像一个“鞋耙子”。而最耀眼的莫属金器了,各种动物形状的金箔,更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蛙、鱼、鸟、龙等动物的崇拜。铜眼睛器,这时的铜器眼睛大多都很大,突出的眼睛表达了他们对外界的渴望、探索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展出的还有大量的卜甲,人们通过在卜甲上钻洞来进行占卜,但可惜的是金沙出土的卜甲上并没有不辞,所以并不能推测出卜甲上占卜的结果。这一展厅站位最庞大的还是大量保存在硅胶中的象牙,有整根的,也有切片的,象牙的体积庞大,令人震惊。
第四展厅中展出了镇馆之宝——太阳神鸟,原件呈圆形,图案镂空,外径只有12.5厘米,厚度仅为0.02厘米,而这小小的一个物件,它的含金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四,由内外两层组成,外层是四只逆时针飞翔的神鸟,代表的一年的四个季节,而内层则是十二束顺时针方向的太阳光,代表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一图案也是成都市的市标。剩下的展柜展出了金面具,每一节一个简面人像组成的十节玉琮,中空的铜人头,无头的铜人形器,以及世界上唯一的有领玉璧,它的阳面呈紫蓝色,阴面呈浅白色。紧接着的第五展厅为我们介绍了十二桥遗址,金丝楠木制作而成的船棺。走完这五个展厅,给我带来的感触就是金沙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它的种种都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探究,这还是一个蒙着面纱的王国。
最后我们参观了特别展“古埃及——法老与神的世界”。古埃及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而其中最神秘的就是木乃伊,这次的展览为我们讲述木乃伊故事,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每次提到木乃伊,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字记载,都透露出一种诡异气氛,它是一个神秘的领域,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激起了我对木乃伊的好奇心。展馆最先介绍的是古埃及人的日常食用的食品、装饰用的眼影、生活器具、彩釉装饰品等,他们以面包为主食,酒为主要的饮品,而葡萄酒更是贵族的专用,而当时的人眼妆部分也特别浓。接着讲到了法老,展出了包括与法老相关的兵器、木乃伊、《亡灵书》等;古埃及人相信保存好人的躯体是获得再生的根本前提,在人死之后脱水吸干,而制作成木乃伊就是为了让人更快的脱水,已达到保存尸体的目的,展出的女吟唱着木乃伊让我第一次看见了真的木乃伊,通过头部打开的空隙,我清楚的看到了木乃伊的头颅。木乃伊的棺椁是用来表现木乃伊身份和等级的棺塟,死者身份不同棺的材质也不一样,最外层一般是石制的,而内层通常是人形棺,古埃及人把死者装进木棺,象征着死者返回母亲的子宫。而古埃及人也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制作成木乃伊,这样可以让它永远陪伴自己。古埃及人还有着对动物的崇拜还有众神崇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空之神——荷鲁斯,荷鲁斯是猫头鹰,在神话故事中,当奥西里斯死后,赛特和荷鲁斯开始争夺王位,谁知赛特挖去了荷鲁斯的左眼。荷鲁斯的眼睛是由女神哈索尔和托特恢复。随着荷鲁斯之眼的康复,他的父亲奥西里斯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被恢复了。因此,荷鲁斯之眼经常被用来象征牺牲、愈合、恢复和保护。他的右眼象征着太阳,左眼象征着月亮,荷鲁斯之眼作为护身符,在古埃及有广泛的使用,古埃及人也相信荷鲁斯之眼能在他们复活重生时发挥作用,作为葬礼护身符,同生命之符一样,它经常被描绘在死者的棺椁上,它保护死者在地下通往永生的路上不受伤害;同时荷鲁斯之眼也代表着死后在地下世界对身体进行的修复和保护。这一系列的古埃及谜团都是围绕着神话传说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为古埃及的世界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这次的金沙之旅让我印象深刻,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古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相信这的神秘给等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