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语言与文化》有感

作者:曾鸿莹
主要内容     

读《语言与文化》有感

在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这本书的封面上就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大家小书”,在袁行霈的序言中,开篇就对这个名称做了解释,说“大家”有两个意思,一指作者是大家,二指写出来的文章是给大家看的,而“小书”是指整本书的篇幅较短,让人读起来更加轻松。而《语言与文化》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语言学的“先驱”和“开山之作”。

至于老师对这本书中内容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便按照书本的目录来依次讲解。

翻开这本书,在阅读了几位作家为这本书写的序之后,正式进入了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整本书分为八章分别是引言、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名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以及总结,最后还有四篇附录对这些问题再做进一步的阐释。其实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二章,也就是“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这应该算是这本书真正的开篇,而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来解释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而初次阅读的我着实被大量的例子给吓住了,就拿这章中举得第一个例子英语“pen”来说,它本来来源于拉丁语的penna,本意是羽毛的意思,刚开始仅仅用来指鹅毛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用它来代表一种金属笔尖的文具从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了解到,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对一个现代语词的分析来反映一些古代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是如此,就像是现在跟钱有关的字,如贿、赂、赊、账等,都是贝部,而在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虽然在后来交易媒介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留着它的原形,所以说通过现代语词的一些变化就能了解到一些最原始的文化。这一章用了大量明显的例子清晰地让我了解到了这一概念。

接着就是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所掺杂的外来语成分,是两种文化相交融之后的表现,我们可以从这些借字的来源推测我们与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关系;从借字出现的时代与年份,来推测同时期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借字出现的缘由亦可反映部分历史事件;借字由于是“借”来的,所以其稳定性比本土产生的词差上许多,不同的时期可能完全不一样。文中将借字分为四类:声音的替代,新谐声字,借译字和描写词;在每一类中又分别举例说明。就比如声音的替代中纯译音中的从软椅到了沙发,从他所举的例子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借字的源来就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最初是因为从事贸易的中国人与外来的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所以出现了借词,而直到现在,中国语的借词多为贷词。

第六章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可以一个人的姓氏就是一个人的名片,包括“从姓氏所反映的民族来源”、“从姓氏和别号所反映的宗教信仰”、“‘父子连名制’是藏缅族的文化特征”等内容。这让我想到了古时候的部族,一个姓氏的人都住在一起,不,应该说是一个部族里的人都是一个姓氏的,而如今很多时候也能从一个人的姓判断他的民族和宗教信仰,比如马、白、洪、丁、古之类的词,在漫长的历史融合期下,我们早已不会看到这个姓就想到外族,但是跟宗教信仰有关的姓氏就比较明显了,就比如回教徒特有的姓氏:哈、回、纳、鲜等。可见姓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淡化了它身上的一些民族特性。

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说实话,看到这章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很难理清楚其中的联系,在这章的开篇就提出了兄和弟或姊和妹的子女是同性同胞的子女,算“并行从表”;兄和妹或姊和弟的子女是异性同胞的子女,算“交错从表”这两个概念,而在当时的社会中规定“并行从表”是不能乱伦婚配的,在这之后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讲述从古代的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但对于这之中的血缘纽带中产生的各种称谓我看了觉得很绕,很难彻底了解这之中的联系。

读完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的这本书,我发现了语言学的另一些魅力,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来给我们解读他书中提出的观点,这是我最喜欢一点,这次的阅读比较匆忙,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但我相信我还会重读它,从中发现更多的内容。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