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来说,中国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这其实是十分好理解的,一方面是高速发展的科技、经济,一方面是花数千年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这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带来的视觉冲击远比后者大,更具吸引力,而能带给人们的直接效益更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
在当今这个时代,不带有实在利益的传统文化往往都会面临消亡的风险。举个例子,同作为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画同古典诗词的在当代的境遇是迥异的。当代社会中少有或说几乎就没有所谓的“古典诗诗人”,但却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国画画家。这些画家中的很多人,并不需要政府的额外支持,而仅仅是依靠自己的画笔便可以过上十分富足的生活,这可不是古典诗词所能享受到的待遇。
诗人的创作往往一经流传便不再为个人独享,此刻它们不光属于作者,更为世界所有。这些诗歌最初大多记载于充满着反复修改痕迹的草稿纸上,所以大部分人不会在乎它最初的“真迹”。相比之下,这些诗歌是依靠它们内在的精神气质来征服人们,文字即便只是存在于读者的心里,也可以发挥价值。
而国画则不然。国画首要是看的,但静距离的观赏与隔着屏幕去看的体验差别非常的大。说白了,无论借助什么手段,没有人可以完全复刻一幅真迹所带给人的感受。因而每幅画都是唯一的,它们具有物质上的珍贵性。“什么,你看不懂?不懂也无所谓,只要知道他有价值就对了。”也因而,不需要懂,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具有收藏的欲望,知道他有价值,那为什么不收藏呢?况且收藏品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投资。而这就是重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诗词“败”了。我们听说过有家长让孩子去学国画,可却没有听说过哪个家长会想把孩子培育成大诗人。中国古典诗词在当前发展的困难,实际是因为缺乏吸引力,而归根到底是因为家长们认为它“没用”。同理,中国文化,至少是中国古典文化,很多时候是同时代割裂,被人们视作“没用”的。而这种割裂的根源,乃是中国文化在近现代发展的被动特点所致。
鸦片战争撬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击碎了中国人的自尊心。西方外来文化强势进入同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否定使得传统文化受重视程度一落千丈,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到现在,总体趋势一直如此。所以我们可以惊讶的发现,在长达百年的有意无意的打压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没落到了何种地步,这种没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是因为许多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不再认为学习他们效仿他们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没有实际利益驱使,为什么要学习他们?恐怕这才是如今家长们“没用”想法的根源吧。
我们的政府这些年从未忽视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一些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出发点正是为了发扬传统古典文化。要知道,对一个事物发展的高调支持,往往正是因为它的生存已经面临了很大的困境,需要有意识的干预。当一种观念深入人心之时,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必宣传他们,他们不但不会消亡,还可以自己走出国门。
其实也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渗透在我们身边,潜无声息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即便是如今的一些职场,也存在许多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但仔细想想,其实这些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之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垃圾,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文化相比一点也不少,甚至许多古人美好的品德消失了,小人之德留下的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复兴决不能良莠不分,误把垃圾当宝贝。
中国文化并不是只有传统文化,也包含着当前正在发展的文化,但这并不是说当前文化的发展是“路子对”、无是非的。倘若失却了大部分的传统文化,仅凭着这些年积累的那一丁点“文化”,然后谈论文化的发展,认为当前的文化就能代表中国文化,我想没有多少人会赞同的。不把传统文化作为根基而发展出来的当代文化,实在称不上“中国文化”,它能带给人的东西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