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是一个经典没落的时代,中国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十分有意思的是,同作为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画同古典诗词的境遇是迥异的。当代社会中少有或说几乎就没有所谓的“古典诗诗人”,但却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国画画家。这些画家中的很多人,并不需要政府的额外支持,而仅仅是依靠自己的画笔便可以过上十分富足的生活,这可不是古典诗词所能享受到的待遇。
诗人的创作往往一经流传便不再为个人独享,此刻它们不光属于作者,更为世界所有。这些诗歌最初大多记载于充满着反复修改痕迹的草稿纸上,所以大部分人不会在乎它最初的“真迹”。相比之下,这些诗歌是依靠它们内在的精神气质来征服人们,文字即便只是存在于读者的心里,也可以发挥价值。
而国画则不然。国画首要是看的,但静距离的观赏与隔着屏幕去看的体验差别非常的大。说白了,无论借助什么手段,没有人可以完全复刻一幅真迹所带给人的感受。因而每幅画都是唯一的,它们具有物质上的珍贵性。“什么,你看不懂?不懂也无所谓,只要知道他有价值就对了。”也因而,不需要懂,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具有收藏的欲望,知道他有价值,那为什么不收藏呢?况且收藏品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投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诗词“败”了,败在没有吸纳当前时代的特性。我们听说过有家长让孩子去学国画,可却没有听说过哪个家长会想把孩子培育成大诗人。中国古典诗词在当前所临的境况不仅有发展的困难,也有吸引力的缺乏。
正如我们总是称其为“古诗”,这个“古”字业已表明了其离我们之远。古典诗歌的创作依托于意象,而今古代的意象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景象稀少难见,“孤舟蓑笠翁”也早已消失。旧有意象消亡的同时却没有新意象相替补,要写出新诗谈何容易?更重要的是,白话文改革使得当代人对于文言文的敏感度大大降低,而古典诗词作为文言文的一种精致表达,又如何能让人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呢。
我们的政府这些年从未忽视过对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发扬,一些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出发点正是为了发扬古典诗歌。但也要知道,对一个事物发展的高调支持,往往正是因为它的生存已经面临了很大的困境,需要有意识的干预。
这样一个急躁的时代,无论是国画还是古典诗词,它们面临的压力是相同的。假若好的作品没有与之匹配的欣赏者,仅仅是依靠物质衡量价值,那它背后所代表文化的没落也终究难以避免。
不过我们也知道,文化的发展与流行往往是有着周期性的。不可否认这个时代并不是传统文化最为合适的复兴时代,但接下来的时代呢?每当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低潮,也必将不久后掀起新的高潮。文化的复兴自古以来一直存在,诗歌的“复古”运动在中国多个朝代也都有过发生。中国古典诗词想要咸鱼翻身,看准时机,真的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