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王子的复仇之路

作者:刘静怡
主要内容     

一说到《哈姆雷特》,人们回想到的会是“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文学大亨莎士比亚的作品,因其独特的悲剧色彩被列为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这部作品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注定其身上所负有的人文主义色彩。

《哈姆雷特》以其主人公的姓名为题,以王子复仇为主要情节。哈姆雷特的父亲惨遭杀害,凶手竟是亲兄弟,哈姆雷特得知真相潜心等待复仇机会,最后与其叔父同归于尽。哈姆雷特在复仇路上性格转变很快,从过去的乐观向上转变为消极忧郁,甚至在外人看来“他已经疯了”。但是他心中仍坚持“世人皆醉,吾独醒”之理。所有人都被国王蒙骗,自己遭受诽讥,他却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复仇的重任,这个重任他想放弃但又弃不了,他的懦弱使他失去了勇气。失父之事实击碎了哈姆雷特的梦想,叔父夺取皇冠,母亲被情欲所迷惑。他不由抱怨“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上帝失去了原有的光辉,而魔鬼可以自由在人间游荡。戏剧中有一句话“人们常常用至诚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来掩饰他们魔鬼的内心。”所暗指克劳狄斯蛊惑人心,使这世界,这国家失去了真相真理。此暗喻比较符合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上帝存在产生怀疑,开始关注人本。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智慧,使悲剧从神的世界来到人间。

哈姆雷特本来可以有着幸福的生活,他有一对恩爱的皇室父母,有一个挚爱的心上人,但因着一个个挚爱的离去,给哈姆雷特悲剧向的人生不断增添笔墨。一个个的因果所著成一部悲剧大作。

鲁迅先生有言“所谓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作品《故事新篇》一单元《眉间尺》就与《哈姆雷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结合了中国古代色彩,以另一种神话方式叙述出这出丹麦悲剧。两者都有为父报仇的桥段,最大不同之处是眉间尺有借他人之手,而哈姆雷特可谓是孤军奋战。最大相同之处也在于两者都具有软弱性,在复仇期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在《哈姆雷特》最后桥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特终于举起毒剑,向仇人刺去。而眉间尺仍缺少跨出去的那一步,是黑衣人牺牲自己帮助了他,三个人一齐死于大锅之中。虽然二者故事性质不一相同,但是所要警醒世人“人之本之理”。《铸剑》这一故事体现的复仇是为了体现中国的孝道,体现伦理纲常;而《哈姆雷特》则是强调人们必须站起来反抗压抑的社会,压制的神权。两国的性质不同也体现在文学上,一种在个性一种强调共性.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