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这些知识,其实在很多人小时候就已经滚瓜烂熟了,而今天,我则要来谈谈那些藏在论语里的道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
今天我们谈论人生观、价值观时常说“为真理而死”、“为正义事业而死”这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深刻内涵。这句话千百年来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
‘子欲仁,仁斯近矣’
译:你要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仁离你就近了。但是,你本来就不想做一个“仁者”,那又能拿你怎么办?
可以从话中知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人人‘欲仁’,果真如此,社会就进入了极善境界了。
‘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译: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恒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仁者无畏,面对威胁,孔子相当自信。他认为,自己怀仁行德,自有上天护佑,坏人对自己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孔子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仁者无畏”。所谓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怀的善者,他们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无不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时候,为了民众和他人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这样的人,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的真诚欢迎和衷心拥戴。不要说他们很难遇到危险,也会有很多人出来帮助他们,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因而,这样的仁者注定能够逢凶化吉。孔子不仅是个仁者,更是一个智者,他深明其中道理,所以面对一切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译: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孔子借此抒志:既立志向,追求高尚的道德目标——仁,宁愿饿死,求仁得仁,有什么可以埋怨的呢?
读论语的最深感触,认为就是思想教育,只是这种思想的教育在很多人看来是口头上的说教,空泛难以付诸行动,但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尽可能的去做好那些对的事,这样就可以行好人事,不负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