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对于欧洲的历史,确实是极简的,不涉及繁杂的王朝和人物关系,但是又能清晰勾勒出1800年之前的欧洲历史。这本书也是基于作者自己的教学而写成的历史教科书,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是从头到尾按照时间顺序的叙述,而是先将基本的历史的主干完整呈现出来,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主干延伸出不同的脉络,从而使得历史更丰富更耐读。否则就会陷入了一般历史教科书只是陈列历史事实和事件的枯燥感。第一部分“欧洲,是个混合体”,纷繁复杂的欧洲史让作者用“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这三个元素支起了框架:希腊提供了欧洲文化艺术的基础,罗马提供制度、法律跟输出战争,基督教提供信仰,日耳曼蛮族的统治造就了骑士、形成了欧洲的封建制,教会的思想垄断间接催化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发展。这本书不像多数史书那样靠事件来推动,让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事件容易淹没其间,而是靠逻辑来推动整本书的结构,首先列出三大元素,然后顺着这三大元素发生、发展、斗争、融合的脉络把欧洲历史上的关键事件进行了梳理,呈现了一个异常清晰的历史骨架,如打通经脉般把我记忆中已有的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使头脑更加清醒。
从希腊城邦,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最后是现代的欧洲。很多东西斗转星移,很多东西又一脉相承。宗教和科学,专制和民主,看似偶然的转变,仔细分析起来却能看出一些逻辑上的必然性。虽然自认为对于欧洲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读完这本不厚的欧洲历史书籍,也依然收获颇丰,因为第一次将之前了解到的历史事件全部串联起来了。
一直认为,了解这个世界的前世今生,也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因为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是互相影响的。
了解历史,是了解过去是如何影响了现在,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到现在的世界的影响的。在《乡土中国》的开篇,费老关于“土”的论述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土”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从农业种植和丧葬上的“泥土”,到盖房子的用地,到神话形象“土地公”,甚至在草原上应该放牧的土地也被用来种植,“土”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想必没有任何元素能够取代。乡土社会中的人们离不开土地,臧克家先生的《三代》可以说是极致的概括:“孩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而这也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村状况的真实反映。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土”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寄托,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深沉厚重的土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了乡土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托克维尔,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为《论美国的民主》。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其在这本书中写道,在美国的法制中,有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是以下三种比较突出的制度:
一是乡镇制度,这一制度帮助美国人形成了自治的习惯,并为其提供了行使自由权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二是联邦制度,它使美国集中了共和制大国的强大和共和制小国的安宁这两个优点;三是司法权运作制度,这一制度有效地纠正了民主存在的偏差,对社会中的多数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和引导。
美国人获得幸福的最佳工具和最大保障,是自由。他们因为爱幸福,所以爱自由;他们爱自由,所以又从不认为参加公务是额外的事。自由并不是美国人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观所在,平等才是他们永远的至爱。也正是基于此,美国人成功地抛弃了专制统治,建立并发展了人民主权。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学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我想,这也是我阅读三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