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7月,《野草》初版发行,收录了鲁迅1924年至1926年间所创作的23篇散文诗。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鲁迅以笔杆子作为战斗武器,进行斗争时所呈现的仿徨、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情感。并且在这部散文诗集中,鲁迅较多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本文结合个人思路以及相关文献,对这一象征手法进行浅显分析。
关键词:鲁迅;野草;象征手法
正文
一、前言
要理解一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必须要先对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做一定的了解。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掉后,鲁迅继续战斗,增添了一种孤独,寂寥、惆怅的情感。正如他自己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正是因为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鲁迅创作了一些散文诗,后被收录进了《野草》之中。
二、正文
《野草》的章节并不多,算上题辞总为24篇。但就在这短短的20多篇散文诗中,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整本散文诗集中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北大学者孙玉石在他的报告《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所提及的那样“因为《野草》里写的,大多数都是针对不同缘由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而非系统的结构的一气呵成的完整的抒情作品,从开篇到结束,写作时间又拉的比较长,所以《野草》里传达的生命哲学,就很难说有一个统一不变的内涵。”我与他有着相同的观点,就《野草》所表达的情感,下面分为三个点来简单介绍。
(一)对黑暗社会旧制度影响的讽刺及猛烈抨击。
这一点在《野草》的多篇文章中均有体现。如《立论》中,鲁迅以梦的形式,展现了与老师就立论的方法所展开的讨论。“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一段用讽喻的笔法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社会黑白不分、真假不辨的丑恶现象。借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旧制度的厌恶,是一种象征手法的表现。
(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
在《颓败线的颤动》一文中,鲁迅再借梦的形式,讲述了一位贫苦母亲的一生。梦境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展现了一位年轻贫困的母亲,为了养活自己两岁的女儿,在极度的痛苦和惊异中,出卖了自己的肉体的悲惨画面。而在第二部分,时隔多年,那位为女儿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可怜母亲,却受到了来自自己女儿甚至孙辈的怨恨和鄙夷。本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对这位凄惨母亲的同情,同时也象征鲁迅对妇女悲惨命运的深厚同情和对妇女解放的热烈渴望。
(三)对革命者不屈精神的高度赞扬
在《野草》的第一篇文章《秋夜》中,“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当时统治着社会的黑暗势力,后院的两颗枣树,在我看来是象征着具有不屈精神的革命者。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里表现的是革命者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意象,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另一方面也象征着鲁迅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坚定意志。
三、小结
综合以上论述,可得知《野草》这一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单一的,但另一方面都体现了鲁迅投身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热情以及坚定意志。
参考文献
[1]孙玉石,王光明.[J].鲁迅研究月刊,2005,(0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