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的近代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在近期拜读了蒋廷黻先生的著作《中国近代史》后,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也直面了那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在全书看下来后不得不说是感慨颇深。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从“鸦片战争”起讲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全书正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讲述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民族复兴。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从十九世纪通商制度讲起,到鸦片战争为终止符,在书中短短二十多页却道尽了一个自以为泱泱大国何须与蛮夷通商的故步自封的中国,到倾销鸦片为导火索引发了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过程,这其中的辛酸,可谓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在这一章中令我感到惊讶的便是对于林则徐的描写,对于他的描写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他在我心中的固有形象。从开始学习历史便知林则徐是虎门硝烟的大英雄,直至今日或许他在我们心中仍是百战百胜的,中国后来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因为皇帝不再重用他,因为林则徐在贬谪过程中的生病过世,导致损失一大主力,所以不能说中国人鸦片战争完全输了。这种想法甚至到了今日依旧存在于我的脑海,可真实的他似乎是大不相同的,真实的他意识到了中国武器与外国的巨大差距,他将自己的发现交由魏源,编入《海国图志》,可是他又不敢明说,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改革,在与友人的私函中就完全暴露了这一点。换一句话说,真正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他宁愿让主张清议的士大夫们活在美梦中,让国家日趋虚弱,也不愿舍弃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所以说林文忠是中国旧文化的最好的产品,名誉的价值高于国家的存亡,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的他,一个拥有私欲私心的林则徐。所以不要总说抚夷的琦善等人称作奸臣,佞臣,他们只是把中英差距看清楚了,公开宣传了,却无人相信他们,他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改革,我们不应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则的。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和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可谓是轰动一时,他以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自为天弟,他认为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术。孔庙及寺观都必须破坏,所以他所信奉耶稣教也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除了推行宗教革命和种族革命外,洪秀全他并没有社会革命的思想,他一面说着要提倡男女平等,一面不断的往自己的宫中充实妃妾,他的诏书中有似均田主义的田亩制度,虽规定详细,但他却从未有实施过,是他没机会还是不想实施呢?在我看来他是后者,渴望着老百姓手中的粮食,却不愿付出一些自己的利益。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可谓是封建统治者的最后一场自救运动,他们渴望内外合作以求自强,可他们却忽略了其中的不彻底性。一是他们下意识忽略自己的不彻底,二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所以他们面临的就是资金短缺,科学知识不足等问题,其中最为直接的便是北洋海军,其他的自强事业也是莫不如此。所以说,这一场自强运动之所以不能救国,不是因为路线错了,是因为领袖人物还不够新,时代还不够新。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在中日甲午后,日本本无短期内再进攻中国的企图,可李鸿章的错误决定,那一份《中俄密约》使得中国完全沦陷,这份密约引出了瓜分之祸、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这些重大国难。中国再也没有了自主权,有的只是外国政府的傀儡。
有幸,孙中山先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虽这一次民族复兴并不彻底,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在夺回被袁世凯窃取的胜利果实之后,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决心要联俄容共,正文最后一句也给了人无限的希望,“目前的困难是一切民族在建国的过程中所不能逃避的”。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为那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