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死亡后的坚韧
——余华《活着》
摘要: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关键词:“苦难”“坚强”“活着”“沉重”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或许会是我们思考一生都无法得到答案的难题,而余华就说,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这是任何生命最基本的关系。我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太多人认为这是多么消极,多么没有上进心的一句话,但我想这句话也正表达出了大多数普通的人对于生命的最真实的愿望。
一、以数人之死表述出了最后的《活着》
原是个富家少爷的福贵因赌博败光了家产,然后一系列的厄运就笼罩在了他的头上:父亲被他气死了;他被抓了国民党的壮丁;侥幸逃生回到家发现母亲早已病死;女儿因病变成了哑巴;儿子因为县长老婆生产抽血过多死了;女儿在生产时因失血过多死了;老婆得了软骨病,在女儿死后三个月也死了;女婿在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了;最后的小孙子因家里太穷吃豆子噎死了......这是福贵的全部亲人的死亡,还有太多与福贵相识,相交的朋友的离去,包括了那个骗取福贵家产的龙二。太多太多人的死亡构成了这一部《活着》,这位最后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买了一头牛取名福贵来陪伴自己,在枕下放了十块钱作为棺材费。
余华用书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来向我们阐述了现实之中的残酷,他用及其逼真的语言向我们陈述着什么是真正的苦难,苦难是我们看着周围的亲人在一个个离我们远去,而我们却无能为力,我们痛恨,咒骂,可一切都已成事实,无力改变。这样看来,《活着》就是一本完全的悲观主义的书籍,但其实,我觉得它只是表达出了人最本真的愿望:活着。
如果说在他爹死时,福贵对活着二字还没有最直接的认知,那在抓壮丁时,活着被首次那么强烈的表现出来,他和同行的春生唯一的愿望就是活着,活着,然后回去,所以那时的福贵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为了能够活着,他和春生果断选择投降共产党,保了一命。而让他他的活着的信念激发最大的就是龙二的死,龙二的一句“我是替你去死的啊”,[1]令福贵彻底的醒悟了,他终于是清醒了,所以他说:“这下可要好好的活了。”[2]
在经历了与所有至亲的生离死别后,这种悲恸至极的感受也未曾击垮这个已经变得异常坚强的汉子,他挺了过来,他顽强的生活中,即使只有一只老牛陪伴着他,他也学会了苦中作乐,给耕牛起亲人的名字更是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精神胜利法,[3]虽不完全相同,但会借助这种事物来开解自己的方法不也是精神胜利法的精髓吗,而福贵也正如阿Q一样,不论生活如何艰难,他仍旧坚强的活着,活着就代表了希望。
当然,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缺因爱殉情的人物,就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等等,但我想这些都是个例,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如同泰坦尼克号,在面临死亡时希望有人能够坚强的活下去,至少会有人在平常的日子中缅怀着自己。就如《活着》中的福贵,其实死是在是太过于轻而易举了,而这时候只有活着才是真正的艰难,咀嚼着孤独顽强的活下去,让亲人活在自己心中,或许展示出的便是更深厚的情感积淀和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以轻描淡写写出来最沉重的《活着》
虽然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活着》之中,但其实作者却并没有描述在这个过程中的作者对于死亡的描述却并不如我所想象的那一般地沉重。在福贵诉说自己母亲的去世时,余华用了及其冷静的笔调,就如同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在描述着这一件事。
富贵儿子的死可以说令我们一众读者也是及其揪心,那么活泼好动,可爱的孩子,却是因为为了给县长怀孕的妻子献血而被活活抽死了,这是多么的残忍,孩子是多么的无辜。可余华却是用着近乎幽默的叙述,描述出了福贵儿子的死亡,这可真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这是滑稽的,这是一个父亲的滑稽,一个医院的滑稽,但更是一个特有时代的滑稽,在这个看似滑稽的事情中,我看到的是余华通过深沉的笔触带来的沉重感。就因为权贵的存在,所以他们有事时就可以轻易地丧失掉百姓的生命吗?同样是生命,难道谁就有高低贵贱之分吗?没有人是有义务要为了权贵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即使是再渺小的人他也一定有着自己的思想。所以余华是愤怒的,他用他的言语来描述着他心中堆积的愤怒,以一个小人物的死亡却是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
在接下去的生活中,福贵亲历了每一个亲人的死亡,我想他一定是痛苦,可再多的痛苦最后也都变得麻木,变得平静,所以他可以轻描淡写地叙述出他悲苦的一生,他没有哭天抢地,他只是在喃喃自语,在这些已经魂不守舍的话语中让回忆不停的刺痛自己的心脏。余华的文字中完全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但他却让人物的内心在冷静中浮现了。所以说,余华用了最轻描淡写的叙述却为我们展开了那最为沉重的一生。
三、生命永不磨灭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苦难的,浓重的孤独感和绵绵的的回忆很容易便会击垮一个人,而福贵在此之中顽强的活了下来,这种坚强正是完美的体现了生命内在的韧性和力量。我想或许就是因为福贵经历了这些生离死别,他才真正的懂得了或许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幸福与苦难都是他应该经历的,只有顽强的度过它,才能更好的活着。人固有一死,从我们出生起就是在逐步迈向死亡,只是时间的先后问题,我想或许福贵想透了这些,才会在经历死亡后变得更加坚韧。
结论
“活着”是所有人最本真的一个愿望,也是人类最基础的生存要求,而活着的背后,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仅有的生命的珍惜,是对于命运的承受力。所以“活着”,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包含的却是对于生命的最强烈的执着,是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余华也借此表达出来“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4]的思想。
注释
[1][2]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82
[3]鲁迅《阿Q正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鲁迅《阿Q正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4]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5]梁山伯与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