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生产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随之而生。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传统文化要想以自身的稳固性、民族性立足于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如何让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传统的再创造、再创新,也就是如何做好文创产品以吸引普通人的视线,让其成为现代社会一道文化的风景线,我认为苏绣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
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位于四大名秀之首,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那时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苏州在人们眼中大都是这般,蒙蒙细雨浸润的青石板路,身段婀娜的吴地女儿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地徘徊于颓圮的墙。也许正是苏州这样一方有灵性的土壤,才孕育出如此有韵味的绣品。然而苏绣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如此快节奏、多元化、重效率的时代,苏绣如何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自我创新,吸引文创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也就是说苏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苏绣能够历时两千多年仍然有如此影响力,其自我创新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例如在技艺上,苏绣采用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缂丝的结合,刺绣与缂毛的结合等作品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苏绣自身并没有拘泥于传统文化高贵冷漠,反而汲取各家所长,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手法,再加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目光不是什么难事。也因此,要想文创能够做得好,文化本身要有吸引人的地方,要有做文创的价值,苏绣不得不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二、传统刺绣与现代科学融合
刺绣更像是以针为笔,以线为彩,一针一线画出来的印象派画作,兼有颜料作画的写实,又有印象画派的意境与内涵。印象画派最典型的作品《日出·印象》就是运用了光影技术以实现整个画面的浑然一体,意境深远。值得一提的是,一名苏州须眉顾家翘,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苏绣技,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随着现代科技的蒸蒸日上,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苏绣也不例外。与之相抗衡自然不是一个好办法,苏绣仍然秉承着儒家中庸之道,讲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以彼之长,补己之短。
三、政府支持,发展如虎添翼
若仅凭苏绣本身的优势自然难以取得现如今的地位,苏绣作为苏州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工艺,其发展和创新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2007年,镇湖街道的苏绣基地荣获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称号。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镇湖苏绣"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镇湖刺绣》地方标准。政府为打造苏绣产业基地做了充分努力,而苏绣也借力政府实现更高更快的发展。
四、“市场态”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
苏绣艺术既是具有商业属性的商品,又是被赋予精神属性的文化艺术产物,这种特殊身份决定它从本质上就具备了实用性与文化艺术性两大特征。苏绣品种繁多,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日用品,另一种则是艺术品。日用品涉及范围广,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镜袋、折扇袋等,有衣饰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马甲、围涎、衬衣、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韩服等。有室内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围、椅帔、椅垫、门帘、台布、沙发靠垫、电风扇套、电视机套、空调机套以及其他用品。日用品的传统图案有着纹样结构中心突出,造型艺术夸张,富有装饰味的特点。艺术品则观赏价值更大,适宜作为礼品赠送,其文化艺术性此时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国家总理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将一副《普京总统肖像》的沈秀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以表示我国友好,也将苏绣分支的沈秀再次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苏州刺绣厂为维护苏绣的传承制定了“苏绣精品标准”,以规范苏绣市场,以防苏绣产业的发展流于商品经济的附庸。同时法学专家支招苏绣司法保护,刺绣艺术的发展日益面临知识产权问题的发展瓶颈:绣娘们的刺绣作品底稿少有原创,而自己的精品常常被别人仿冒。2009年10月9日下午,值苏州虎丘法院民三庭成立揭牌之际,在位于苏州刺绣之乡——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的苏州刺绣博物馆内,召开了“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最高法院民三庭、省市法院、苏州大学法学院等专家学者与镇湖刺绣行业协会、著名刺绣艺术家们一起,研讨如何司法保护镇湖刺绣工艺。
当然,苏绣的现代化创新不可能完美无瑕,政府在大力打造苏绣产业基地时,肯定会想到这一后果。苏绣由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渐转型为当代文创产品,但当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商品形式出现时,意味着它的功用和适销性要优先于品质和艺术性。现代市场经济尤其利用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型来实现其利益目标,它调动各种生产方式甚至是工业化批量复制投放市场,获取利润的动机主导着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性质,对功利的要求超过了质量本身,艺术性让位于市场交易所获取的利润多少。在这种情形下,苏绣也逐渐从民间艺术变成了大众消费的物品,导致其质量和品位的下降。传统手工艺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不计工时、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拒绝复制和批量生产。但是,近年来镇湖刺绣的质量在逐渐下滑,普通绣店为了赚钱,大量生产劣质绣品,对一些经营者来说,苏绣变成了能够赚钱的工具,丝毫无艺术性可言,在镇湖人眼里苏绣已从原先的工艺品变成了现在的“工业品”,艺术的质量和内涵已经荡然无存。因此,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苏绣文化原有的品质,就显得异常迫切。对待传统的手工艺不仅要看到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要挖掘和传承其固有的、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与苏绣齐名的另外三大名秀分别是湘绣,粤绣和蜀绣,但是不得不说这三大名绣的成就远不如苏绣,尤其是蜀绣。素手银针生万物,几经起伏世代传,蜀绣至今已有三三千多年的历史,集中产于成都、绵阳等地,以软缎和彩丝为为主要原料,题材多为花鸟鱼虫和人物等,针法包括12大类128种,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艺术品。
蜀绣虽有悠久历史,但蜀绣现今的发展状况不是太乐观。首先,必须谈一谈2005年成都蜀绣场的改制,当时的成都蜀绣场是四川唯一一家蜀绣厂,由于行业陷入低迷,最终被其他企业兼并。此后,蜀绣艺人散落民间,蜀绣传承面临重大危机。比起苏绣,蜀绣的发展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成都,有着数不清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想在群英中脱颖而出,确实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座大山。此外,唯一一家蜀绣厂也反映出了蜀绣并没有像苏绣那般几乎深入每一个苏州女儿的梦乡,这是蜀绣的先天不足,缺少了一种精神的寄托。然后,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不拘小节的广阔视野也是蜀绣要向苏绣借鉴的。目前市场上流动的蜀绣产品,由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断档,与市场结合松散,造成蜀绣风格、内容、样式比较单一,既做不到各行业互通,也做不到跟进时代步伐,难以适应发展了的市场需求和打开外销局面。再然后,传承蜀绣,人才是关键传统民间工艺必须有得传,才能有所创。苏绣有着很好的人才基础,这是一种世代传承的对苏绣的久远记忆,在这一基础上的苏绣推广就省去了很多麻烦。正如一位蜀绣业内人士所说:“传承蜀绣,人才是关键,但在未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时,让更多大众了解进而喜爱蜀绣,也是传承的主要内容。”最后,蜀绣尚未形成强大的产业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这固然需要时间,但是蜀绣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苏绣为了维护其传承,苏州刺绣厂制定了“苏绣精品绣标准”,为苏绣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完善和建立与蜀绣配套合理的质量标准及鉴定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诚然,蜀绣由于学习周期长、技艺复杂等原因使得传承与发展受限,但是郫县正在致力于打造“蜀绣产业基地”,希望蜀绣能够汲取苏绣或者其他民间工艺发展的优势,同时努力避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蜀绣以一种全新的模样带入大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