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认识柴静,是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样一个女子真真是我敬佩之人,于是这本书便躺在了我的枕边。
原以为这本书不过是记录柴静的职业生涯发生的一些事,出乎意料的,在阅读时的每一次停顿,都会让我思考自身。书中的《山西山西》,一片宁静祥和的乡村山居,让我以为这只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散文。读完发现原来个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让人愤慨痛心的大事----环境污染,原来央视记者的写作也逃不了“欲抑先扬”。
柴静在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现状描写中穿插的童年往事,使文章沉痛中又有一丝丝生的欢悦,可是就是这交织的情感才是最令读者揪心之处。环境污染,并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而是生生吞噬了我们的童年和美梦的近在咫尺的野兽。
是的,就是一个记者,在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追寻着一个新闻一个事件的时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点情感。看完书,再次回想起她的《穹顶之下》,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悲恸,许是感慨岁月流逝吧,许是哀伤书中看似美好的文字吧,许是为自己就这样被动的活在这世上而无奈吧······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情景再现,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并且一再提到“作为记者,是不能在采访中参入自己的情感情绪的”,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再现,而更像是她作为过来人,想要与我们分享的思考与心得。在《看见》这本书中,我一直在寻找和思考着自己。我也许无法达到柴静那样的境界,但是我对书中“看这个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诚”很有感触。一直以来,我喜欢观察陌生人的眼睛,性格开朗的人,他们的眼睛在看向我的时候总是格外明亮一些;性格沉稳的人,他们的眼睛在看向我的时候更像是一潭水,明亮幽深。柴静的眼睛看人忽闪忽闪的,我希望自己也能看人忽闪忽闪的,表达自己的善意。
和柴静不同,在社会摸爬滚打的人们,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最终是失了真我,沦为生活的努力。而柴静,在她的文字里,不止一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脑海里有两个想法,一是思考,而是同理心。学会思考,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意味着不放过哪怕一秒闪过的灵感。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柴静说过,她选择的是那些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你要去感受他们的感受,你才能懂得他们的苦痛,这是作为人类的必修课。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