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前后四天才终于把《浮生六记》阅读完毕,译文统共一百二十余页,阅读速度慢的不寻常,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心不在焉,同时对于这本书的设想与实际的出入,让我几欲放弃,素闻沈复与陈芸二人夫妇和睦,相爱甚笃,然而读至坎坷记事篇幅之时却也是真的满腔愤懑,芸是一个贤淑大气的女子,沈是万般般配不了芸的。一个闲赋在家的书生,终日只识得读书断文吟诗,以及其对酒的狂热爱好,皆让人生厌。然则转念一想,许也正是这般的男子,才能让芸的才气温婉得以为人所知。芸一生将自己悉数给了家人,直至逝世时,依旧念及的是公婆与夫婿。
浮生六记,而今留存下来的便也是堪堪四篇而已,生活中的趣事,欢快事,读来向来是轻松愉悦的。然而久未开始阅读,是惰性在作祟了,三番两次的推迟,终得以打开书的第一页。译者亦是位有学识的年青译者,作序时的谦逊使人心清雅静,阅读兴趣乍起。
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进行读书过程当中的批注勾画,在进行更加深刻地解读之后,寥寥几句的拙见让自己有几分成就感。《浮生六记》作为古代记事类型小说,却全然没有想象当中的晦涩难懂,初读至闺房趣事一篇之事,胸中满是憧憬之情,沈与芸之间的相敬如宾,互为知己式的夫妇相处方式,颇有几番趣味的游乐景象,在今时今日,落到现在的夫妻身上,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美好的,值得留恋的相处之道。沈初次被夫人吸引便是由于其身上所具有的当时女性不常有的诗卷文雅气质,独自肩负一个小家庭的责任,而亦能在苦中寻一丝诗味来,正如那首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一见得芸的诗词,便心意投注在其人上。
琴瑟和鸣便是人生最大的乐事成就了吧,然则沈与芸一生历尽坎坷,也终未能执手看老。憨园的背弃,公婆的嫌恶,生活的重担,无一不使得芸早早逝去,读至坎坷记愁,满满都是对于沈的气愤,气其人的无作为,劣性令人想撕碎这人!面对误会,芸心心念念希望公婆不要记恨,不要置气,却终将自己旧疾复发,而此时此刻,沈所作的只是,在闲暇之际变卖家中财物沽酒作乐,一个人的无为害的爱他的人也深受其害实在使人不得不想破口大骂,骆驼终于被最后一棵稻草压死,沈为朋友做了担保借钱物,而那狐朋狗友确径自偷跑,沈与芸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安顿二人都是由芸的旧时好友出面。一个没有大作为的人,却能够有这般良妻相伴,令人生妒。或许是与古时相隔甚远,全然无法理解沈家人的作为,在我看来,这些无疑都是一些小人才能做出的事。公公的讨厌迂腐,婆婆的无知小气,沈弟的低劣阴险,沈的无为庸碌,都是造成这个家庭摇摇欲坠的原因。所谓坎坷,无非是沈周遭人以及自身所造就的罢了,其中真正使人同情感叹的,唯有芸娘。
在最终读完这本书后,只有如释重负之感,对我而言,这是本烂书,烂不在作者的文笔叙事,不在译者的翻译,而在其中的令人浑身不舒服的生活事中,从最开始的满怀期待,到中间的昏昏欲睡,直至最后的满腔愤怒,几乎想要跳将起来破口大骂了,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