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殷聖人阿衡也。殷聖人之上當有伊尹二字。傳寫奪之。阿衡見商頌。毛傳曰。阿衡、伊尹也。箋云。阿倚、衡平也。伊尹、湯所依倚而取平。故以爲官名。伊與阿、尹與衡皆雙聲。然則一語之轉也。許云伊尹、殷聖人阿衡也。本毛說。不言伊尹爲姓名也。諸家或云伊氏尹字。或云名摯。皆所傳聞異辭耳。禮記所偁古文尙書言尹躬。則尹實其名。尹治天下者。从人尹。尹治猶言治平。此說从人尹之意也。言阿衡者、尹治天下者也。故又謂之伊尹。而伊字亦从尹。於脂切。十五部。釋詁、毛傳皆曰。伊、維也。爲發語辭。詩雄雉、蒹葭、東山、白駒之伊字。鄭箋云。當爲繄。繄猶是也。
白话文:殷就是阿衡,记录功臣的地方写了伊尹二字。这两个字被世代给撰写下来。商颂中可以看见关于伊尹的事迹。在诗毛传中说到:阿衡就是伊尹。郑玄箋说:阿倚和衡平是一样的,伊尹和汤根据倚而取名为平,因此而作为官名。伊和阿、尹和衡都是多种读音。只不过是语音的不同罢了。因而说伊尹就是阿衡。根据毛诗所说:不把伊尹当作姓名,对于当时的诸子百家,有的说伊是阿衡的姓氏,尹是字。有的人说是摯是字。所有的传闻都是不一样的。《礼记》中说尹其实是名。尹是治理天下的人。从人从尹。尹治理天下,因此有了从人从尹的说法。因而说阿衡,是治理天下的人。同时也称之为伊尹。而伊也是从尹演变而来,一共十五划。释诂和诗毛传都说:伊,是维也的意思,是发语词。诗歌雄雉、蒹葭、东山、白驹中的伊字,都是发语词。郑玄箋说:伊可以作为繄,两者是通假的意思。两者是一样的意思,如此而已。
正文:
不同的典籍总结的伊字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在《经传释词》中,总结了伊字的三个用法,一是用作发语词,维也来说;二是作为是也来说;三是作为有也来说。而《词诠》则总结了四个伊字的用法,分别是动词:是也;形容词:是也;句首助词和句尾助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我们把伊的用法分成如下四种应该也是可行的。
一是将伊作为姓氏来讲;东汉许慎、清代段玉裁都将其当作是姓氏的用法,尤其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到的,阿衡是当是帮助汤灭掉夏桀的功臣,而阿衡的姓氏则是伊尹。
二是将其作为动词来讲,含义是医治、疗治;因为伊是个常见的甲骨文,从人从尹,是典型的形旁和声旁的结合。伊字像是用手持针状物刺入人的后背之状,并且音同殷、醫(繄)。而殷和尹含有医治之意,因此,伊可能也有此医治、疗治的含义。
三是将其作为动词来讲,含义是治理;因为阿衡在说文解字中的姓氏是伊尹,而阿衡又是治理天下之人。同时,尹在“疗治”的基础上又引申为“治理”之意,因而与尹同源的伊也衍生出了治理的含义。
四是将其作为发语词和语气助词来讲;说其是发语词和语气助词是因为,首先,在《尔雅·释诂》和《诗毛传》中,称“伊”为“维也,发语词。”其次,郑玄笺说过:“伊,当为繄也,繄,犹是也。”而关于“伊”和“繄”的关系,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列举了《左传》和《诗经》中大量的例句,通过不同版本间用字的比较,说明“伊”和“繄”具有相通的关系,表明“伊”乃是“繄”的通假,这两字之间的通用假借,因“繄”字音“殹”,在意义上,“殹”与“伊”又相近。读音相类似,意义方面也有着微妙的联系,“繄”的常用义项是语助词,维也。可见,“伊”被作为发语词解释时“维也”,应该是“繄”的通假义。因此,可以说伊和繄是一样的。
而通过孔德琴教授在《关于诗经“伊”字用法研究》的文章中将其用法分为句首助词、句中助词、连词、指示代词:是和连词“因”,并且做了详细的解释。
关于伊的发展,还有关于其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因为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先秦时期没有特定的第三人称代词。而古代汉语中的“之”“其”都是由指示代词发展演变而来。伊在中古和近代汉语中常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记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在先秦时期,其实是一个指示词。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伊”通过之前的盛行,已经普遍被用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了。
再然后,吕叔湘先生认为在金元人的曲文里,“伊”字常常作为“你”字来使用,甚至宋词里的“伊”字,也有做“你”将的情况。
在《琵琶记》中,“伊”也被作为第一人称使用,当“伊”作为第一人称“我”使用时,有谦卑、低下的含义。
在张旺熹教授的文章《人称代词“人家”的劝解场景与移情功能》中提到人称代词的移情功能用法。而在李静丽老师的文章《人称代词“伊”的流变探微》中提到,人称代词“伊”的变换使用其实也有移情的功能,尤其是在金元以后。“伊”在作第一人称时表达了谦卑、委屈的含义,而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时候多是表达对“伊”所指事物的热爱。因而“伊”字也由一个普通人称代词进而指称人们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代词。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伊作第三人称代词的时候,可以用于任何场合,特别时用于女性。鲁迅先生就曾一度用“伊”字专指第三人称女性。
然而对于现在的我们,对于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实是“她”,因而不可否认“伊”和“她”肯定是有着联系的。
首先,“她”字的正式创生是在五四时期,但是早在19世纪初期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用“伊”字来作为英文单词“she”的翻译,因而让“伊”字有了代表女性性别的含义,同时让“他”字获得代表男性的专门含义不是在五四前后的事,而是至少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明人。至于“她”字的创造,实际上是晚清以来中外语言接触后的自然结果,不免带有偶然性。也因此,让“伊”和“她”产生了一定的联系。
最后,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其实也更加倾向于将“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使用,或者是用其象征比较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