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形式。小到平头老百姓,大到古代的九五之尊皇帝也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家庭的存在产生了家庭观念,不同的文化又导致了不同的家庭观念的产生。而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了尤为不同的差异。
在读过了《乡土中国》以及《极简欧洲史》后,我从其中发现了中国与西方在家庭上的认知以及表现上的差异。
一、家庭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的家庭注重血缘,同时在核心家庭以及延伸家庭的界限上较为模糊,一对夫妻加上儿女即称为核心家庭;而三代和四代人所组成的家庭为延伸家庭。因此,中国人普遍拥有一个较大的家族且家族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比较而言,西方家庭则更注重“事实联系”,人们对于核心家庭看得很重,而对于那些久不曾联系的远亲和不同代的亲属则显得更为冷漠一些。因此,西方的家庭形式也更为丰富,单亲家庭、单身家庭以及同居家庭也更为普遍。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西方在家庭结构上的观念要更为开放以及激进一些,而中国则更为传统。
二、家庭成员的角色上的差异
中国家庭的主要组成原因是“人丁兴旺,光宗耀祖”,因此,中国的家庭中往往都会将子女放在主位,且在古时更以男孩为重,而父母以及祖父母等则会退居其次。所以说,中国的家庭组成更像是一个“事业组织”,意思就是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新性,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妇为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感情。当然在现如今社会中,这种观念已经逐渐淡化,很多子女已经不再满足于被父母安排婚事或者工作,开始逐渐地具有自己的主见,从配轴转化为主轴。
而西方的家庭中则更加“激进”,由于西方家庭不是由血缘来维系的,因而在西方家庭中个体较为独立。用《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概念来概括即为“生活堡垒”,此词是用来形容西方家庭团体中,夫妇为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物,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而家庭是其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内事。所以由此看出,西方家庭中,子女与夫妇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重人伦礼仪而西方更注重法治理性的缘故。
三、家庭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结构大不同,其家庭观念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华文化起源与五千年前,其家庭观念虽在不断变化,但也万变不离其宗,终究是以血缘宗亲为联系。从古时人们提倡的美德上来看,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无一不是彰显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家庭高于个人的观念。
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而在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行乌鸦反哺之道来赡养老人。因此在中国家庭中,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内部以及社会外部的更多的尊敬和关心。子女在成长后虽会自己成家立业,但是终究是与家庭中的老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逐渐组成为一个庞大的家庭团体。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家”观念是极重的。甚至于在有时候人们只知有自己的“家”而不知有“国”。人们往往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斗,这也是家庭观念所致。举一个例子,中国的名字与西方有顺序上的差异,中国人的名字都是姓在前而名在后。人们将自己家族延续下来的标志放在识别不同个体的名之前,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在中国人眼中,家庭是高于自身个体的。先有了自己这个家庭,这个姓氏,才后有了自己。
而在西方人眼中则不是这样的,西方人对于血缘宗亲的认知较为次要。西方社会的根基在于“个人”而非“家庭”,更加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这也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有关,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大肆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来打压个性,因此在此后西方社会中都更加提倡个性的发挥以及个人的价值,而这种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父母一般都会在将子女抚育为成人后便会放手,使其独立自主。而子女也不会更多地依赖于父母,也没有赡养年老双亲的责任。双方之间没有那么多责任与义务,关系平等。
同样的,社会上对于老人的态度同样可以反映出这种个人主义。老人们的经济主要由社会福利机构提供而非子女,老人们更加愿意住进敬老院等机构中而非让自己的子女回来尽孝。所以西方社会总得来说社会的主体还是年轻人,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西方的家庭观念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并不是想对比出双方谁的家庭观念更为成熟,更为受用。更多的是为了了解彼此,尊重差异。毕竟中西方社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差异,文化发展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层面上没有对与错,也没有好与坏。尊重差异,学习并了解彼此的文化才是重中之重。
163010364罗昱行
16级网新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