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月亮审美意象孤寂思念力量
摘要:在月亮下,我们能想到的,有思念、有孤独。古人的诗句中,这个常见的意象据诗人性格的不同也带来了不同的解读。今天的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解读,在月亮中得到美的感受和从中汲取的力量。
说到月亮,诗词中,最美的是“月出皎兮”,最让人宽慰的是“千里共婵娟”。月亮是古代诗文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意象,虽然千古的明月是同一个,但不同的人看到的月光是不同的。就诗人来说,李白的豪迈,苏轼的旷达,王维的禅意,杜甫的漂泊,这些特质,在诗中,尤其是在月下的诗中,尤为突出。而人的情绪在月亮下特别容易放大,古人如此,今人亦是如此,诗人如此,世人亦是如此。
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大学度过了快一年了,收获很多,但最近越是忙,高考时的情形越是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依旧记得那时的明月,下了晚自习,我常在教室多待一会儿,回寝室时,路上的人已经很少了,脚步轻快地走在路上,长舒一口气,抬头望月,月亮就挂在那儿,有时被云遮得完全看不见;有时半遮半现,月光照得周围的云显出层层叠叠的纹路;有时就是一轮朗月挂在空中,清清亮亮,每当这个时候,整个世界就仿佛更亮一些。每每望月,或是被她的美惊艳,或是从她的亮光中汲取得了一些力量,一天的疲惫,高考的压迫,会暂时的消失,让我彻底地放松几分钟。这轮明月陪伴着我度过了整个高三。到了高考的第一天晚上,晃晃悠悠地走在大马路上调解情绪,那轮月亮仍旧挂在当空,让人看得十分心安。
也许就是这一年养成的习惯,到现在,浮躁的时候,到一个光线暗的地方,慢慢地走一走,或者站定,看一会儿月亮,思绪就会安定下来,情绪也平和了,要做的事情,随着所有情绪的放下清晰地浮现出来,让我慢慢地将它们一一计划好,然后在这样的合适地安排之后,心满意足又闲适地四处走走,得到精神上最大的放松。
有时的月亮是让人归于平静的,有时的月亮却很容易勾起平时不容易出现的情绪并放大。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往往是一些藏得深的心事突然冒出来的时候,看着这时的月亮,想着《记承天寺夜游》,暗叹苏东坡仍有张怀民与他一同做“闲人”,自己却是难逢知己,月亮带来的孤独感由此而生。纵然有“千里共婵娟”,此时身边不还是只有自己一人吗?如同杜甫在诗中所写“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月光的清冷和月下的孤寂相应,乃是月亮的第一重审美意象。月亮中的嫦娥就是那样孤独而美丽的象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样万古不变的孤寂是超越了人生的长度的。在千古诗中,孤寂感不只存在于情绪激动时的感性认识,月亮带来的理性思考的哲学意义中的孤独感仍然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在探讨人生的时空时,提到过这种孤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此时相望不相闻”,这样的孤寂就不仅限于某个人的情绪波动了,更多的是整个人类的孤独感。在月光下,思绪纷飞,畅游无际,这样深层次的思考带来了另一种,更为入骨的孤寂。
月亮给游子带来的最多的就是思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有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想家中妻儿对自己的思念;有苏轼的“何时长向别时圆”,通过月之圆反衬人之离。无怪于月的圆缺,只因守着同一轮清辉,只要见着月亮,独在异乡的人总是容易想念的。月亮若是缺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钩弯月,就挂着多少离人的哀愁,看啊,连月亮都是不完满的,愁思更甚。正是因为月亮有着超越空间、周期循环的特点,她才能成为人们心底思念的引线。同时,她出现在晚上,人在晚上总是想得很多,月亮不具有像白天的太阳带给我们做事的动力,一天的疲惫之后,月亮更多地是放松精神,舒缓心境,此时理性感受逐渐消退,感性认知变得敏感,不知道是不是从小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的原故,最先出现的感受往往都是思念,在我们这片重视根源的土地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是最顺其自然不过的了。
这种一般不会时时想起,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并带来强烈的影响的情绪,而且越是压力大的时候,周期越是短,情绪越是强烈。这样的情况常出现在下午,当我们觉得一天的努力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程度的时候,失望而产生的烦躁感会让这种情绪到达一个顶点。如果说,下午是情绪爆发的“高发时段”,那么晚上就是情绪安抚的重要阶段。人在光亮的地方待久了,总要在黑暗的地方待一会,才容易清醒,但在这同时,黑暗容易激发人的负面情绪,很多在阳光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放在这个时候就会觉得特别委屈、特别难过,所以,这时所唯有的那一点光亮就仿佛等同于雪中送炭,指路明灯,成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月亮就常常充当这样的角色。因此,月下的诗人,月下的诗歌,多是情感丰富、情绪激昂但不失冷静,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从这里看出诗人最真实的心境,或是忧国忧民,或是豪气万丈,或是自然洒脱,或是温情脉脉。月下的诗人,是最具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的。
月亮下的孤寂是永恒的,月亮下的思念是最美的,月亮下的思考清醒而深刻的。她是能给我们带来力量的,关于思考和欣赏美的能力和力量。月亮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她的美丽,更是她这所与生俱来的神秘、冷清,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文学与哲学的思考。
参考资料:于丹《“月出皎兮”——月亮的审美意象》、《“孤光自照”——月亮的人格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