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们去到了赵老师的工作室了解了剪纸文化。赵老师的剪纸所涉范围很广,时间上从古至今,题材上从社会生活到文化作品。同时也很有文化深度,不只是好看,更多的是通过剪纸去表现一些东西,更生动、神似、直接地表现。
因为对《红楼梦》的喜爱,我对金陵十二钗系列的剪纸很感兴趣。起初在周围都是一些颜色鲜艳的表现少数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的剪纸中,十二钗的颜色显得淡雅很多,让人一眼看过去很容易忽略,但慢慢观赏的时候又显得很独特,不同于其他剪纸的热烈和强表现欲,更显文化深度。
这个系列的剪纸由十二钗每人一幅剪纸组成。我最先想到这几张剪纸可能是金陵十二钗的时候,是看到其中一幅人物右侧有竹子左侧有花枝、扶着一把花锄,又有一幅人物手执浮尘、装束似道姑,还有一幅人物的气势形态很像王熙凤。三行四列衬在一张白纸上,正好十二幅,所以就询问了老师。老师说,正是金陵十二钗,然后简要地讲述关于这个剪纸的想法。老师说这个剪纸不同于以往的金陵十二钗的剪纸之处就是她在剪这十二个人物的时候,不仅仅剪了她们各自的人,还加入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例如刚才提到的竹子,一是林黛玉所住潇湘馆中的代表事物,二是林黛玉“潇湘妃子”的称号的来由,三是竹子与林黛玉品格上的相符,而花枝和花锄则是来源于“黛玉葬花”的经典桥段。以此类推,凤冠霞披,牡丹花簇的是元春;一手执扇、一手逗鱼的是宝钗;手执浮尘,身周烟雾缭绕的是妙玉;身侧有卷筒,拎着毛笔的是惜春;带着镯子,半倚石凳的是湘云;双手交叠而立,旁边有孔雀尾的是王熙凤。代表性的事物的加入犹如锦上添花,使让人更易联想,让剪纸更生动,更有故事。同时,人物的装束贴近原文和87年剧版红楼梦,还原了我们心中的金陵十二钗。
不仅是静态的景物和装束,人物定格的动作也很到位,黛玉是一手托腮,一手扶花锄,衣裙随风而起,尽显娇弱之感;而王熙凤上挑的眼角,紧抿的嘴唇,挺直的站姿,则显出她的强势。
若不是对《红楼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很难将剪纸剪得如此形似又神似的。经过我们的采访,我深刻感受到了剪纸背后的文化深度。剪纸并不只是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之作,它可以成为我们文化的传播载体,而能让它升华到此高度的,是剪纸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底蕴。当然,手艺经验是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能让它发挥出什么样的效益就是剪纸人所决定的了。
赵老师的剪纸有反应成都市井景象的《老成都》,有描绘文学作品的《金陵十二钗》,有表现革命事迹的《八女投江》,有展现民族风情的,有记录传统文化的《福家十友》,技艺高超,内容丰富详尽。
这些剪纸都很大,无论是设计还是剪都是要花费很多精力。而素材的来源,需要生活阅历,赵老师从小学的时候就到成都生活,因而见得成都市井百态,才能剪出《老成都》中这么多幅民间市井景象;需要文化底蕴,才能使剪出的作品不是空无一物,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繁复好看;需要积极的态度,这样作品中才能焕发生机。而若是要将剪纸做成一种艺术,又需要耐性和坚持,剪纸的意义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创作过程往往都是难熬又不断重复的。
在今天,我们传承剪纸,传承的是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手艺,而需要我们做的,除了表面上的剪纸方式技巧,更要侧重于研究如何将文化融入其中,让剪纸成为一个能引导人向文化深层探究的入口,也让一些用文字表现起来繁琐的文化可以通过剪纸传播出来,这也许算是文创的一种形式。
从已有的剪纸中探索其背后的东西,再将自己想要让更多地人知道的文化通过剪纸表现出来。这是剪纸和文化的结合,这也是能让剪纸更久更多地被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剪纸在今天最重要的意义。它在以前是一个微小,但几乎家家都有的东西,正是因为它以前是这样的价值地位,所以它是极其容易被忽略但很重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传承和宣扬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