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一生并未称帝,但是司马迁却将其写进了记载帝王身世的《史记》当中,是因为司马迁对项羽十分偏爱与敬重,在《史记》的《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项羽壮烈而又跌宕的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人物,又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冲动将士。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经典历史场面的再现,生动的塑造了一位英雄人物叱咤风云的形象。本文将根据时间线索对这位悲剧英雄,展开深入分析。
·早期经历
项羽儿时不愿学写字,也不愿学些剑法,叔父项梁很是生气。但项羽认为:学习写字仅仅只能用作写自己的名字,学习舞剑呢,却不能与万人为敌。于是项梁教他兵法,项羽很是乐意,然而也只是想粗略知道意思,不肯深入学习。“不肯竟学”只是项羽不愿接受约束的一个借口,也说明了项羽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而没有理想并不代表平庸,而是证明了他不在意所谓的理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看到了车驾仪仗之盛,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后人常常将这句话与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相提并论。刘邦的话语表明了他的雄心壮志,这是他的理想,他有称帝的野心,将秦始皇看作是自己的目标。而项羽不同,他的彼可取而代之是说我能够取代秦始皇,但我没有称帝的想法。我们知道,项羽有能够称帝的机会的,但是他的确没有这样做。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意志自由的人,他不喜欢被束缚,也不懂得谋划,因而十分单纯,不会对别人怀有二心或者使用小伎俩。
公元前207年,宋义率领楚军北上,他畏惧秦始皇,因而不敢渡河,便将军营驻扎在安阳,在此地滞留了46日,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要求立刻北上,进军河北。宋义不听,在军中饮酒作乐,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军粮快要用完,士兵们又冷又饿,项羽见此状况,于第二日早晨杀了宋义。项羽提着宋义的头颅去见士兵,士兵因畏惧而不敢反抗,推举项羽成为上将军。项羽具有无所顾忌的性格以及强烈的个人意志,项羽曾劝宋义早日救赵,可宋义不从,表示自有谋略,然而他的谋略在项羽看来根本不入眼。宋义曾说: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不听命令的一律杀头。这句话实际上是说给项羽的,暗示了项羽像动物一样依靠本能行事,而宋义自身対项羽是既鄙夷又畏惧的态度,鄙夷是指项羽不懂谋划,只知道靠本能行事,畏惧的是项羽不愿被约束的自由意志。
·巨鹿之战
当时秦军大将章邯率领部队攻破了项梁领导的楚国军队,杀了项梁,赵国的剩余部队躲进了巨鹿城中,已经被包围,诸侯国的军队都来救赵,但秦国实在是太强大,不敢挑战,项羽赶到,让全部的军队过了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断了退路之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项羽全歼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破釜沉舟表明了项羽的信念,他做事果断,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把最紧急的事情放在当下,这也是他意志自由的体现。但意志自由是有两面性的,它以缺少政治判断力为前提。同时从这件事中还可以看出项羽天真的性格,章邯杀死了项梁,照理说项羽应该怀恨在心,但是章邯见到项羽,在项羽面前哭诉自己被赵高说了坏话,很是委屈,项羽听到他的话后,很同情他,将他立为雍王。然而,项羽关押了一些秦卒,他们想要回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但是项羽却残忍的将他们或埋在了城南。我们可以看出,前者仁慈,后者残暴,恰恰证明了,左右项羽做出判断的是他的意志
·鸿门宴
公元前207年12月,项羽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早前楚王与众将之间有个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就被封为汉中王。得知消息后,刘邦先带兵前往,守住了函谷关。项羽本能地像函谷关前进,但遭遇了阻挡,就毫无顾及的击破了函谷关的守军。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此次入关是有称帝的野心的,因此鼓动项羽攻杀刘邦。刘邦听闻后,不知如何是好,张良建议他向项羽示好,刘邦听后立即见了项伯,约为婚姻,并且说自己是在为了项羽守住函谷关,不让盗贼进来,且同意了第二天向项羽道歉。范增要除掉刘邦,刘邦有为委屈自己而成就理想,有成就大事的姿态,向项羽解释了原因,而从前文我们可以得知项羽同情心泛滥,一开口就把一个忠于自己的密探出卖了。后来刘邦逃走,项羽为自己曾有想杀掉刘邦的想法感到愧疚。项羽的内心是单纯的,天真的,同时在政治上也是幼稚的。
鸿门宴后,项羽进兵咸阳。他杀了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有人劝他建都咸阳称帝,项羽却说:“富贵不还乡,好比夜里穿绣花衣,没人知晓。”项羽放弃了称帝的机会,自称西楚霸王,而大封十八诸侯王。这里体现了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的想法,他只想要攻下,却不想称帝,此时的他,实现了意志上的自由。
·垓下之围
公元前203年12月,天寒地冻,范增的话果然应验了,项羽山穷水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这一回楚汉力量对比恰好颠倒过来,刘邦拥众四五十万,项羽只有10万。夜间,汉军四面大唱楚歌,迷惑项羽。项羽惊惶不解地说:“难道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么?为何有这么多人唱楚歌?”项羽心烦意乱,一个劲地喝闷酒,他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他让人牵来陪他南征北战的乌骓马,面对爱妾虞姬,禁不住唱起了离别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现不能保住美人良驹,是何等的悲哀啊。认清了末路,奈若何的悲叹是对末路处境的艰难接受,莫能仰视是身边将士对英雄末路的同情与悲伤。自由意志往往是悲剧的同路人,项羽也注定是悲剧英雄,他终于在此刻认识到了大局已定,自己只有坦然的接受现状,从而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乌江自刎
项羽一行来到乌江边,正好乌江亭长摆了一只渡船请项羽赶快渡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仍有方圆数千里,几十万老百姓,足可称王。现在只有臣一只船,汉军来了,没办法渡江。”项羽只要踏上渡船,使可安全渡江。此时项羽思绪万千。提起江东,他无限感慨。自己已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项羽望着眼前浩瀚的大江,回顾身后黑压压的追兵,英雄已经走到末路。他不能丢下身边的26骑一个人去苟且偷生,他要对江东8000子弟做出负责的交代。这位叱咤风云的灭秦英雄,在江边拔剑自刎了。这时项羽年仅31岁。项羽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接受,对自由意志的坚持,他不能回江东,只能将这出意志和命运的大戏演到最后,使得一个英雄的悲剧落幕,留给后人无限的伤感。
他的性格秉承着楚文化的精神,代表了楚文化的传统思想,也就是英雄时代的精神,他可以凭借武力得天下,而没有治天下,因此促成了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局面。由上可见,项羽是一个略通兵事,但无战略眼光,政治思想不成熟的人,他性情天真、仁慈,但往往看不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容易被巧言所迷惑。他一生追随自由意志,为达到自己的制高点而努力。虽然一生极为短暂,但是他有情有义,刚强自知,胸无城府,光明磊落。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辩证的看这一历史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