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闻”字的解释有如下几点:1.听见;2.听见的事情;3.有名望的;4.名声;5.用鼻子嗅;6.姓。我们可以看出“闻”字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听觉与嗅觉两方面,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表听觉的“闻”字只大多存在于成语当中了,在口语的使用中基本消失不见,听觉义的“闻”由“听”取代,而“嗅”字不管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已被“闻”取代。关于“闻”字,从古至今有不少贤人学士对它进行过研究,在本文中,我将对它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是闻字的意义:
1.听到。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
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
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
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
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2.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3.接受。
闻教(受教;领教);
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
闻令(接受教诲)
4.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老将行》
5.报告上级。
闻达(向皇帝报告);
闻问(通消息)
6.趁,乘。
闻早(趁早,赶早)
7.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8.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9.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10.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12.趁。表示及时。
比来梦恶,定知不活,闻我精好之时,汝等即报内外诸亲,在近者唤取,将与分别。——《敦煌变文集·搜神记》
舴艋也闻钲鼓闹,秋千半当笙歌乐。——宋吴潜《满江红·上巳后日即事》
13.用同「模」。效法;学习。
恨汝生迷智,不曾闻好人——《敦煌变文集·地狱变文》
·蒋礼鸿通释:‘闻好人’就是学好人,意思就是拿好人当模范
14.用同「模」。模样,形状。
如:闻样。
或经营、或工巧,闻样尖新呈妙好。——《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
·蒋礼鸿通释:中古音微纽明纽不分,现代浙江方音嗅气的‘闻’仍读明纽,‘闻样’也是模样。
“闻”字大体上分为听觉义与嗅觉义。段玉裁注:“往曰听,来曰闻。”,这个解释区分了“闻”与“听”。他认为,主动听到或者闻到的称之为听,而被动听到或者闻到的称之为闻。”;“闻”在古代表示“听觉义”时,后面通常都要带宾语,可解释为“听到”,强调的是听到的内容,即听的状态;而“听”字在句中既可带宾语又可不带宾语,它强调的是听的动作,例如:
1.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
2.之奇谏而不[听],出。(《国语》)
3.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左传》)
4.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吕氏春秋》)
5.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左传》)
6.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左传》)
7.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左传》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听”与“闻”这两个意义相近的词难免会发生竞争,在唐代以前,“听”与“闻”一直处于并存的状态。但在现代表示听觉的也只有“听”一词:
1.霎时间只听得鞋履响,脚步鸣。(《张协状元》第一出(白))
2.极目荒郊无旅店,只听得流水潺潺。(《张协状元》第一出(浪淘沙))
3.老夫闻得那张解元漾了浑家,要去赴试。(《张协状元》第十九出(白))
“闻”字除了听觉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嗅”了。“嗅”与表示感知气味的“闻”的对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嗅”字强调动作行为的本身,而表示“嗅觉义”的“闻”和表示“听觉义”的“闻”一样,强调的都是感知的状态,相当于“嗅到”。
1.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迁乃心。(《书·盘庚中》)
2.成事之州,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荀子·礼论》)
3.三嗅而作。《论语·乡党》
4.夫树桔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5.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韩非子·内储说下》)
6.故香饵非不美也,鱼龙闻而深藏。(《盐铁论·褒贤》)
7.子纂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庄子·人间世》)
殷孟伦先生说:“可以说在宋代末朝,才一般用‘闻’代替了‘以鼻就臭’的‘臭’的使用,于是成为现代汉语这一词义的来源。”在表示“嗅觉义”的“闻”取代“嗅”的过程中,曾有段时间它不仅可以强调结果,而且还能强调动作。例如:
1.那五个人闻得,道:“好香,员外得早晚兀自烧香。”(《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2.狗子闻得又香又软,做两口吃了,先摆番两个狗子。(同上)
3.只管闻来闻去,只见脚在下头在上,一个倒了又一个倒。(同上)
4.不语不言,闻着酒只推瞌睡,枉了降贼见识。(《西厢记》)
在明代,用“闻”表示动作本身,“闻得”表示感知状态应用得非常普遍,而“嗅”则一般不再使用。
1.合殿里只闻得一阵氤氤氲氲,非烟非雾,扑鼻的御炉
香。(《琵琶记》)
2.众僧都闻不得那臭,个个道:“善哉”(《水浒传》)
3.武松拿起来闻一闻,摇着头道:“不好不好换将来”(《水浒传》)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闻”词义的演变是分为两个部分的,其一:从唐代起,表示听觉义的“闻”开始发生了演变,它除了可以表示感知之外,还可以表示动作的本身。早前,表示听觉义的“闻”运用的十分广泛,从古文中不难发现,但慢慢地,最终从“闻”的词义系统中脱落。表示嗅觉义的“闻”是从宋代开始变化的,同表听觉义的“闻”一样,它同样也经历了既可表感知状态,又可表动作本身的阶段,后来,它逐渐取代了“嗅”的位置,同时也慢慢地从表示感知状态的词中消失。两个意义的“闻”的演变是同时进行着的,最终,“闻”从既表听觉的感知状态又表嗅觉的感知状态演变为只表“嗅”这一动作行为本身。
综上,“闻”字有众多意义,但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表示听觉义的“闻”被“听”所取代,相反,“嗅”字已不再经常使用,而表示“嗅”的“闻”字的使用范围则越来越广泛。
参考:【1】徐莉娟“闻”的词义演变
【2】徐俊霞“闻”的词义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