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摘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关键词:乡土社会;文字下乡;男女有别;底层社会
一:乡土社会
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有6亿多的农民。自古以来,中国农民世代与土打交道,直接向土地讨生活,故有‘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之说。这里的土实为泥土,所以费先生书中讲到:“从基层上讲,中国社会是乡土的。”而中国的农民一般是聚村而居,“杨家村”“潘家湾”“张家宅”等是最好的例证,因此,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就有了地方性,这种聚村而居,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乡土社会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在同块土地上生活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是无需选择的,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乡民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经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而变得熟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对于乡土社会,我深有感触,因为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乡土或者类似于乡土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中人,而这本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此刻已有60多年的时刻跨度了,而这60年来,中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不管怎样发展,最基本还是土,土依旧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二:男女有别对中国现实生活影响
从古至今,男女有别的观念代代传承深入人心。在费先生书中,他详细讲解了男女有别,并分成两种文化模式,即开普罗式和浮士德式做了详细的内涵解释,也分别用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作为例证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模式,他指出“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活差别的是男女两性。”由此以来,他提出了这篇文章男女有别的话题及其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也分别论述了浮士德式的感情和开普罗式的感情,他认可普罗式感情在乡土社会中的稳定作用,他认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的社会问题并举出案例得以证明其观点。这些是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要思想表达。其中我对原文中“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段非常认可。
三:小结
读了《乡土中国》我深有感触,不经反思现代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城里人有的甚至忘记了祖先,忘记了最初的乡土文化,忘记了土之根本。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好处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参考文献:
知网: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