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
与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三块广告牌》类似,故事主人公都经历了丧女之痛。三块广告牌中的母亲选择用暴力的方式和警察对抗,和杀人凶手对抗;而《以女儿之名》中的父亲妄图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将凶手绳之以法,可惜这条路远比他想象的要漫长,这条正义之路他花了三十年才走完。
离异的安德烈带着女儿和儿子在法国生活。原本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女儿和儿子一起出国到德国母亲的家中度假,谁知机场离别竟是最后一面。和未婚妻的度假中安德烈收到电话传来的女儿的死讯,悲痛欲绝。处理完女儿后事的安德烈回到家中收到了来自德国的尸检报告,在翻译过程中大吃一惊,女儿的死因远没有继父所说的中暑那么简单。尸检报告中的多处淤青,下体疑有被性侵的痕迹。而继父声称极力抢救过程中给女儿注射的药物也疑点重重。愤怒的父亲立即向德国检方提出上诉,可对方以案子已结束为由驳回了上诉。无奈安德烈只能回到法国以跨国案件的形式起诉继父迪特强奸杀害女儿。可是迪特很狡猾,他拒绝到法国接受调查。安德烈必须在无法直接审问迪特的情况下,找到确凿的证据。他只能心痛得对女儿重新开棺验尸。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女儿下体已经被破坏了,明显是有人为了破坏犯罪证据。原来,女儿的尸检过程中继父也全程在场。没有直接证据,案件只能被搁置,在安德烈的努力下,五年后,警方终于同意对当年的尸检取样。
经过调查,法国法院终于将迪特定罪,判处30年有期徒刑。但德国强力施压,迪特的刑期被减半,只有十五年。而为了这个结果,安德烈花了13年时间。
因为这起跨国案件已经牵扯外交问题,德国高层开始施压,而法国又想避免外交困境,便压下了迪特的国际通缉令。
依靠不了司法制度,安德烈在律师的建议下开始寻求舆论帮助。法国法务部终于同意将通缉令传送给国际刑警。但是,只要迪特待在德国,这张通缉令依旧是一纸空文。让人愤怒的是,迪特,这个丧心病狂的罪犯,还在德国继续作案。他利用医生的身份,用同样的手段,迷奸了许多来看病的年轻女孩。但这些受到侵害的女孩都苦于没有证据。
只有一个女孩,将禽兽送上了法庭。但如此恶劣的行径,德国法院竟然只判了两年监禁,还因为“罪犯有悔意”,判了缓刑。虽然被判缓刑,不用坐牢,但也因此无法继续在德国行医。所以,只能到周边国家找份新工作。这让安德烈看到了转机。
虽然德国不会引渡这个禽兽,但他只要走出国门,国际刑警就可以因为国际通缉令逮捕他。
于是,安德烈跑遍了德国周边所有的边境邮局,发放通缉令。没有发达的网络,全靠双脚跑。终于,迪特在奥地利被捕。安德烈欣喜若狂,以为这一切终于可以结束了。然而,又被德国抢先一步,奥地利回应了德国的要求,把人给放了。这严重违反了引渡条约,但是法国外交部依旧懦弱地不敢吱声。
可安德烈不会就这样认输,德国不愿意引渡,那就自己来——绑架!他找人绑架了迪特,一路飞车,将他扔到法国境内后,立马报警。迪特终于在法国境内被捕,这场迟到30年的审判终于来了。
而安德烈,也因为唆使绑架,将被判处一年监禁。
他在接受参访时说:我会对绑架负全部责任,感谢那些绑架者,代替法国司法完成了这件事情。
安德烈为女儿打的这场仗,用了将近30年时间,加上1年监禁,太难了。所付出的代价也太重了。他换来的,是凶手只有区区15年的监禁。但他丝毫没有后悔。
而女儿的母亲安娜,明知道女儿的死和丈夫有关系,却自欺欺人不愿意出来指证,甚至在迪特强奸其他女患者的事实被当面戳穿以后辩称“那是他们勾引迪特。”
这部影片,节奏极快。从头到尾都是这位父亲奔忙的身影,没有多余的副线内容,也几乎没有煽情桥段。安德烈果敢、坚强,几乎没有给自己伤心的时间,他像个机器一样在飞速运作,这样不行,马上换方案,再从头再来。他不像一般的受害者家属,更不像那位极力想要忘记事情的母亲,他而更像一个高效强硬的律师。因为事情没有结束之前,他没有工夫伤心。
在真实的案件中,安德烈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律师评价说:“他永远不会在司法系统的惰性前放弃,是个果敢的男人。他已为这场追踪着魔,已没什么好失去的。”
当罪犯终于被捕入狱,已经73岁的安德烈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次审判,我只想要一个公平和完整的审判,现在我终于可以悲痛了。
而影片的最后,看起来钢铁一般坚强的安德烈,也终于停下来脚步,放任了自己的悲痛。
站在当初送走女儿的机场,看着起落的飞机说:女儿,今天你就44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