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一座因矿而生、因钢而兴的城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四川南向门户“四个加快建设”,不断深化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四区驱动”,如今,已成功转型打响“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品牌,2016年,攀枝花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进入中国“氧吧城市”50强。
从发展历史看攀枝花经济。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了我国第一次地质普查工作,攀枝花矿区成为普查勘探重点,普查找到了康滇地轴中段钒钛磁铁矿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是一个巨型铁矿,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1956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攀枝花”由此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视野。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同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2017年,攀枝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44.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16亿元,增长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45.02亿元,增长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2%,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62.07亿元,增长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9%,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584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69.0:27.6调整为3.4:65.2:31.6。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65.91亿元,增长7.6%,占GDP的比重为49.5%,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50.4%。
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储量71.8亿吨,占全国的93%。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已发展为我国西部重要的钒钛、钢铁、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靠山吃山”的格局已经定型。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去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受国际矿价下跌及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攀枝花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劣势,还需开发更多中高端产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说“对于攀枝花这样一座资源成熟型工业城市而言,工业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做强工业经济,既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城市转型的客观要求。”钢铁、水泥能产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使得像攀枝花这样依赖这些工业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出现瓶颈,经济转型成了必经之路。转型是必须付出代价的,随着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等落后产能的推出,必定会带来阵痛和阶段性人员流失,但是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这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始终会走过拐点,过了阵痛期,经济走势会越来越好。
那么,攀枝花第三产业发展拥有哪些潜力呢?问题摆在眼前,出路究竟在何方?资源就是最大的优势、环境就是最大的竞争力。除了慢慢抛弃传统的污染重工业,发展以科技为核心的高新产业而外,充分利用攀枝花当地的亚热带气候和四季阳光明媚的自然条件,走好“阳光”路,通过“康养+”推动产业升级,正是攀枝花的转型发展之路。
钒钛和石墨烯等高新材料产业
国外科学家曾预言过,钛合金将成为代表21世纪的金属材料,石墨烯将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恰巧攀枝花拥有着世界第一的钛储量和全国第三的石墨储量,可谓得天独厚。2015年11月,攀枝花正式成立了首个国家级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在着力推导石墨烯产业布局。目前,攀枝花正在大力引进相关科技人才,随着技术的不断攻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钒钛和石墨烯将带领攀枝花二次腾飞。
康阳旅游产业
攀枝花是中国阳光花城。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一年四季阳光明媚、一年四季温暖如春、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一年四季空气清新、一年四季明月繁星,年均气温20.3℃,冬暖夏凉,温度、湿度、海拔高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禀赋”适宜康养,攀枝花已入选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成立了中国首个康养学院,正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康养+”产业正在兴起,带领的将是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特色水果产业
攀枝花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而优质的亚热带水果种植,芒果、石榴、琵琶、葡萄、草莓等大批优质特色水果的发展种植,带动的不仅是农民增收,同样将带动出现像26度果园等实力水果经销商,带动本地个体网商和物流发展,攀枝花市政府日前也极力为攀枝花芒果到北京、上海等地开展推介,相信未来攀枝花水果及相关产业会更快的发展。
然而以上构建的攀枝花旅游业也存在巨大的问题。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所占比重极少,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弥补过来的。一是旅游业基础薄弱,仅有攀雅高速,成昆铁路,108国道,通往成都,昆明,重庆的航班游客到访率极低;二是特色旅游产品缺乏,与周边城市相比,如昆明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西昌有著名的彝族国际火把节,卫星发射基地,泸沽湖,邛海等知名景点,攀枝花处于“形象遮蔽”范围;三是旅游城市形象欠佳,攀枝花地表由于开矿受到严重破坏,工业城市污染又较为严重,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背景都不够鲜明;四是旅游投资乏力,攀枝花主要靠地方财政投资旅游业,无疑是任重道远的;五是旅游人才缺乏,中低文化层次人数多,管理人才匮乏。
攀枝花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产业“融合效应”。充分发挥攀枝花市商业气氛浓厚的优势,重视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培育,把城市优美环境的营造,建设美好家园理想的实现与城市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本市蕴藏的山水文化,工业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文化资源。改善攀枝花旅游产品结构,使攀枝花旅游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三.塑造旅游城市形象,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攀枝花应强化旅游硬件与旅游软件的建设,加强城市整体环境改造和风貌塑造,加大城市整体视觉景观形象体系建设,没话攀枝花的城市形象标志。
四.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旅游投资力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扩大旅游业发展建设的社会投融资渠道。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树立人才观念,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发展旅游业的主力军,高度重视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提高攀枝花旅游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