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浮生六记的命运之感和悲伤情绪

作者:周祎品
主要内容     

《浮生六记》的命运感和悲伤情绪

摘要:《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但同时,《浮生六记》字里行间又无不透露着沈复本人强烈的命运感影响之下所形成的、无处不在的命运暗示、流于笔端的不安定感,以及由此所营造出的深刻悲伤情绪。

关键词:沈复《浮生六记》命运感悲伤情绪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如果细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沈复在叙述的过程中,无论文章的一开始记录的是多么美好快乐的事情,追忆的是再好的往昔过去,当读者还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回味向往品咂中时,沈复的笔端旋即一转,突然说出几句暗淡伤感、命运难违的话,顿时把人拉回现实,而且这样的话在短短的《浮生六记》中竟然比比皆是。例如卷一《闺房记乐》中,沈复从芸娘所吟的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中洞知“窃恐其福泽不深”;从两人于鬼节在我取轩中饮酒畅谈,受惊染病中预测“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二《闲情记趣》中,从两人所造盆栽被猫毁坏的偶然事件中,悟得“即此小经营,尙干造物忌耶”;卷三《坎坷记愁》从呼其妻为“三太太”而预知命运注定之离散;这样的例子在《浮生六记》中不胜枚举。在这些以记乐、记趣为题的文字中,作者沈复从不忘怀自己愁苦悲惨的人生经历,曾经的美好回忆、举案齐眉,往昔的夫唱妇随、过去的闲情雅趣总在这个枯瘦的老叟手中被无情的拉回现实,拉回这个一盏孤灯、纸窗柴扉、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人身上。而这时的沈复,历经沧桑之后,他把自己的、妻子的如过眼云烟般的一生都归结到一个千古难逃的宿命上——命运无常天命难违。现存的四卷中,几乎每一卷里都有明显的命运暗示、不良的征兆等等。沈复会从许多旁人不注意的细微之处去探究命运不幸的先兆:如从妻子所作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中测其“福泽不深”,人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性格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行文风格,文如其人,想必便是如此。或许沈复当初只觉此句诗清瘦幽冷,未经世事的他根本没有多想。而在时间沉淀堆积了无数苦痛,垂暮之时忆起方知是命里早已定下的,怪不得旁人。两人于中元节轩中饮酒偶感风寒,如今看来亦是“白头不终之兆”。贤淑端丽、才德兼备的陈芸,“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面相美中不足,亦被认作是命运不济的预兆。别人称呼芸娘“三太太”,如今思之,亦为“家庭之变机”(“三”谐音“散”)。继而在人生动荡不安、家计举步维艰之时芸娘绣《心经》以求消灾降福,怎奈“岂知命薄者,佛亦不能发慈悲也”,在无情的命定、难测的天命面前,连神佛也不能护佑。

命运之感在沈复《浮生六记》中的反复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沈复本人对人生、社会、自然思考多年之后的理解。虽然一切回忆起来只是痛苦,但也有快乐,哪怕只是一瞬间,人要知足,没有永远快乐的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沈复这种命运不定、对美好事物的透彻认识具有一种悲剧的超脱感。文中无处不在的进行命运暗示,预兆不祥征兆也在无形间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悲伤情绪。作品由于加入命运之感而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同时文本又因对命运之感的进一步渗透更显人生的无奈。沈复的《浮生六记》总在说完一件极好极美的事之后,来上一句伤痛肺腑之言,如:“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对美好往昔的回忆中总是有不安的影子,文本瞬间把读者从美好中拉回现实,联系作者生平,令人感慨万千。因为沈复的现实就是:家破人亡、妻死子夭、孤苦无依、苟延残喘、混迹人间。沈复时时在提醒自己,也提醒读者过去再美好,也已成为过眼云烟,一切都是命,就如同一场美梦终究不过是梦,终要醒来,但醒来之后,又不能忘怀。沈复在回忆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时空交错、今昔对比的方式,不管是情之所至而成,还是精心结撰的结果,命运之感的无处不在让文本时时处在一种悲剧的氛围当中,让读者心潮起伏,感同身受,在品谈美好过往之时,不忘命该如此。这种命运一以贯之的叙述手法让文本笼罩在一层悲伤情绪之下,使其悲剧性更加强烈。

沈复的《浮生六记》由于命运之感的存在更显其悲剧性,文本所透露出的正是沈复自己的命运观,文中时刻存在的命运暗示,对营造文本叙述的悲剧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沈复“命运感”的全文贯穿让《浮生六记》感人至深、动人至诚,也间接的表明了沈复本人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万物、对宇宙的思考和体悟。

参考文献:《浮生六记》沈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时代的悲剧——读沈复《浮生六记》》周远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真诚与悲哀——论《浮生六记》对人生的诠释》许金华

周祎品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