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
中华文化作为流传了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的特点,是具有庞大生命力的,是能够轻松适应时代变化需求的。因而重点在于如何正确把握时代背景,促进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所以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一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但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比较缓慢,水平比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世界人民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而我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软实力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我国虽然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还不能称得上是文化强国。
要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繁荣中国文化,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示。很好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乃至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急速转型,打破了原有的价值体系,也打破了国人的精神信仰,让多数人忘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更多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而忽视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重塑价值体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有助于道德体系重塑。而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暗自较量的是文化影响力,谁的文化更优秀更出色,更能吸引世人瞩目,对人类文明贡献更大,谁就能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对此应该引领价值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可作为人类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亦能引领普世价值,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第二,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其包含的内容必定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我们对待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取其中精华部分予以继承、弘扬和发展并舍弃其糟粕。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握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重大课题,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应该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具备继往开来的精神。无法很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难以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的。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然是一个历史范畴,就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从而打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因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纯粹的、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以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为中坚和主导,多元互补、彼此渗透,精华和糟粕杂陈的复合文化形态。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科学扬弃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相信做到了以上两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前时代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周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