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言与文化》有感
-----欧阳玉婷
《语言与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由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关于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罗常培先生是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开拓者,而由他撰写的这本书也被学界誉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这本书一共有八个章节。在第一章的引言中,引用了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的话:“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额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常培先生提出了联系社会、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来研究语言的宗旨。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想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得准确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发言人。根据一个民族语言的发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知其文化的发展情况。掌握了这门语言,那就是迈入了这个文化的大门。相反的,如果我们要研究一门语言,那么也要联系它所处的社会、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语言的奥秘。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里,罗常培先生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来看过去文化的遗迹。这是一段有趣且很有意义的过程。首先是与钱币有关的文字,如罗常培先生在书中例举的财、货、贡、赈、赠、贷、赊、買、賣、贿、赂等字,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有贝字旁。这不免要追溯回中国五千年前,人们从物物交换的方式逐渐进步到用贝壳充当一般等价物,当时的贝壳便是用来当作交易的媒介,也是最早的货币。那么,那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用贝壳来充当货币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它的易于携带的特点。贝壳体积小,重量轻,不同于物物交换时可能遇到的大体积的物品,它便于携带,并且可以一次性携带多个。当然,贝壳坚硬,不易被破坏,并能长久保存使用也是它作为货币的原因之一。但是光凭以上两个特点,其实并不能完全解释贝壳作为货币的原因,因为同样的,小石子也有相同的特征,甚至比贝壳更加坚硬。因此,贝壳的不易获得以及较强的地域性便成为了区分它与小石子以及其他物品的不同之处的标志,也成为了它作为货币的关键原因。贝壳生活在水中,需要花费一番力气才能将其打捞,不像小石子随处可见,当然,如果是在沿海地区,获取贝壳又会相对容易很多。那么再回到现在我们所保留下来的与钱币有关的这些字,它们所带的贝字旁,便是能形象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五千年前的货币文化的变迁。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书中第四章的《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其中感触最大的是汉语借词所显示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部分。首先是体现在陶业上。中国向国外输入大量的瓷器,同时,也影响到了他国的语言文化。如制瓷时不可或缺的原料“高岭土”和“白土子”的名称;上色后多彩的瓷釉的种类名称;以及瓷器上“麒麟、凤凰、柳树”等花纹的名称,针对这些传入国内的中国相关物品的专有名称,国外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有的英语词汇。当然,除了瓷器,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出产品就要推茶了。茶除了清香甘醇的口感外,还有提神止渴的功能,这在张华的《博物志》上就可以看到:“饮真茶令人少眠”。由此可见,茶的这一功能在早晋朝时期就被人们所发现了。而国外对于传入的茶的读法,最先是采用的中国普通话“cha”的读音,后来又受到厦门口语的影响,改读成“tee”。同时,由于传入国外的茶的种类繁多,他们还对此作出了四句英语短诗。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对于国外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除了以上我提到过的可以“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来看过去文化的遗迹”和“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其他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话题。如“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等等。罗常培先生通过这些角度的探讨,向我们展示了“语言不是孤立的,是和多方面联系的”的观点。因此,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提示,在今后的语言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其与文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