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主讲的关于“月亮的审美意象”的国家级精品课视频后,触发了我对几个方面的问题的感想,即对李白、杜甫、李煜、苏轼等人的诗歌里的“月”进行探讨,了解“月”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月亮的审美意象、李白、杜甫、李煜、苏轼、“月”的审美意蕴
【正文】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月意象中,诗人表现出对人事际遇的感喟,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对离愁别恨的倾诉,对永恒与短暂、宇宙与人生的求索,对理想人格的构建以及对精神家园、诗意人生的追求。月亮,被一代又一代诗人吟咏探求,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理想。[1]
我们赏月时往往会引起一定的共鸣,不管是思乡也罢,怀人也罢,那都是因为月亮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最为露骨的以明月表思乡怀人之意的诗了。说起李白诗中的月,我又容易想起苏轼诗中的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意思是人生不过梦一场,我举杯再敬江月。苏轼以洒酒酬月,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李白的诗是豪迈的,天真的;苏轼的诗是旷达的,两人笔下的月意象具有诸多不同:在情感内涵方面,一主情,一主理;在审美特征方面,一动感十足,一幽静空灵;在人文化方面,一是诗人之月,体现为文人情趣,一是学人之月,表现为文人品节。[2]
明月的美,往往是柔和的,舒缓的美,是有一定的特质的美。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不管是物是人非,还是沧海桑田,月亮却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它见证古今。特别是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还不知道月球的时候,月亮在他们的眼里是始终带有一层纱的,是美丽和神秘的。于丹教授给我们讲到“不仅月亮是永恒的,人心的思念牵绊也是永恒的,这就是诗歌的力量。”[3]所以诗人的笔下常常会以月亮来表达他们的心情、感情和祝愿,也就是说明月有一个表情达意的作用。往往“圆月”时则代表心情愉快,所谓“花好月圆”,“圆圆满满”;而诗中出现“残月”、“弯月”、“血月”、“钩月”时,就是心情低沉的表现了。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明月所包含的感情,会因看它的人的感情而发生变化。而反过来,明月也会把你的快乐放大,会把你的忧伤映衬得更忧伤,这就是它神奇的特质之一。
明月也是明朗的,特别是中秋的月色,可以把千山万水都映衬在你的心上,但是诗词之中,月亮却多数都是伤感的象征,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了原因。正如戏剧中悲剧是最高形态一样,“有限时光中的遗憾与残缺,会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空畅的反响,久久萦回,挥之不去。”[3]其中杜甫诗里的“月”,表达的多数都是孤独惆怅之情,杜甫借“月”抒情,是很常见的。因为杜甫的一生几乎都是漂泊的,他的那种无处安放在月色下会被放大。如:《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此地的月,只他一人独看,是多么的寂寞,相思之情关都关不住,他所守着的慢慢长夜,唯有明月入心,照射出他的孤寂;《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看到满月,他想起团圆之景,归心似箭。他在思念着远方的人儿,但是这种思念仿佛只有月亮能懂。杜甫的明月,在多年以后,仍旧会照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李煜的诗中也多有“月”这个意象,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此时的月亮给人的感觉就十分的清冷,这是李煜在经历了亡国之痛后写的诗,月亮的形态在他眼中便是“钩月”,冷冷的月光填满了他的悲伤,表现出他的孤独和无助。以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面的悲痛就更明显了,看到月亮触发了他的悲伤之情,甚至感到故国之事不堪回首却又深深思念。再有就是《感怀二首其一》“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空有旧烟月,往日时光一去不复返,诗人眼中的月已经沦为旧月。
悠闲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明月,如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喝酒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明月,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游走于山林之中时,我们会注意到明月,如: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甚至有时候我们还觉得月色恼人,它如影随形,赶都赶不走,但尽管如此,我们读着那些有关“恼人的月色”的诗仍然能读出一种隽永的美,这就是月亮的魅力了。
因为月亮是以静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诗人们常常用月亮和一些动态的事物做对比,以达到以静衬动的效果。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都能惊动山鸟,可见这里是有多么的幽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便是月意象的妙用。
尽管明月在每一个时代都会重复着“千里寄相思”的故事,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月色。
【参考文献】[1]是新宇浅析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审美意蕴
[2]张禾根尚永亮武汉大学文学院李白、苏轼诗歌月意象之比较
[3]于丹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课视频——唐诗中的“月”意象第二课月亮的审美意象
陈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