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的乡土中国

作者:熊宇航
主要内容     

《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的一本书,这本书分十四章,分别阐述了费老所研究的植根于乡土社会的中国很多人文、社会的传统的根源以及人性的根源和特点,其中很多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产生的根源是费老给西南联大上的一个“乡村社会学”的课程的讲义,后来又应当时的《世纪评论》出版社之约整理而成的,因此文章每篇自成段落,又互相有联系;每篇文字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对中国的很多传统和文化有一个崭新的了解和认识。

在第一篇“乡土本色”中,作者开篇即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是由乡村社会中分离出去的,在社会结构格局和行为习惯方面仍然有着乡村社会的气息,想要研究中国社会就应该从乡村社会入手,也指出了本书所研究的乡土性是仅仅局限于基层,而不能表示整体,那些从乡村社会中分离出的阶层在保持一定的统一性的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发展,而与真正的乡土社会存在差异,这样的乡土性不一定适用。作者一开始用“我”出国时,奶妈塞给我一包灶上的泥土让我解水土不服的故事表现了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土地的亲近和尊重。这样的亲近和尊重正是因为乡村社会中的人们依靠农业为生,自然要粘着在土地上,靠着这片土地过活,也就带来了乡土社会的一大特性,人口不流动,基本上世代定居在同一片土地上。而中国农业中的小农经营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另一大特点:聚村而居。费孝通先生在对于这个特点的解释中说到:“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限制于村落中,而村落间接触较少,各自保持着独立的社会圈子,拥有着固定的社会互动模式。所以,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带来的是以信任为纽带的互动方式。

在社会结构上,《乡土中国》深入浅出地把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指的是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而差序格局则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费老还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而所谓伦,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多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当代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在官场上也导致了很多的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一个比喻浅显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问题上,让我感触至深。

这样的一个格局所体现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都是以“己”为中心。但是这种群己的界限是具有相对性的,公和私都是相对而言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所以,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只会在私人联系关系中有意义。后面对于道德和家族的介绍都是与差序格局紧密相连的,有这种差序格局的“推己”的特点决定。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中则是就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统治的具体方式进行了分析。

虽然乡土社会的社会变迁速度慢,但是乡土社会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时候,“名实分离”的情况就会出现。“名”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所以人们只好依旧采用这个“名”而在实际的操作上采用自己的那一套“实”。这可能也折射出传统中国人们保守封闭的特点。

正如前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乡土中国的情结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也将会通过中国血脉流传下去。费孝通先生正是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去剖析乡土社会,怀念乡土中国的情结。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