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七月》读后感

作者:李雨昕
主要内容     

《七月》是《豳风》中的第一首,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记载了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迁居豳地的史诗,描绘了3000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构成一幅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七月》又称四季歌,是直接反应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他们种田,养蚕,纺织,染缯,酿酒,打猎,凿冰,修筑宫室;严冬时节,填地洞,熏老鼠,塞窗隙,涂门缝,以御寒风。但是,其劳动成果大部分为贵族所占有,自己无衣无褐,吃苦菜,烧恶木,住陋室,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氏族公社转化来的氏族奴隶制的社会情状,诗中客观的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与不满。千百年的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而且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的反应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从《七月》的作者与主题来看,古人多从《毛诗序》之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毛诗正义》卷八,《十三经注疏》),今人大多不同意周公作《七月》之说,蒋见元在《也谈<诗经,七月>的作者》中写道,其作者不是一个人或同一类人,而是经人将多年来流传在社会上的民谣、农谣、小诗等汇集、编纂的最后集成品,其中既有劳动者歌声,也有剥削者的吟哦。在本人看来,在缺乏史料,只凭推测的情况下,《七月》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最后经整理而成的说法,更符合作品本文反应的复杂情况。

笔者发现,作为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它有三个属性:一,从历史内涵看,它是农业民族的农业史和农业事件的全景展现;二、从歌谣性质来讲,它又是一种神圣的祭神之歌;三、从文化知识上讲,它又是民族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载体。

首先,从历史内涵上看,《七月》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庄稼种植歌,由第六章及第一、七章中的部分组成,描绘了春耕、夏天采摘瓜果和秋收等生产劳动。二、女子采桑、织布、缝衣歌,由第二、第三章组成,包括了采桑、织布、染布、制衣等内容;三、打猎歌,有第四章组成,描述秋冬时节的打猎生活;四、岁暮歌,由第八章、第五章,以及第一章的一部分组成,描述了天寒修房、过年、祭神的生活。

其次,从性质上看,《七月》具有崇高的神歌地位,被用来祭祀农业诸神。《七月》是周人的祭神之歌,他被用于春祈、秋报和岁暮蜡祭,可作为农业民族祭祀农业诸神的原始宗教文献。史诗用于祭神,既使他获得一种神圣的意味,又被纳入实用的功能体系中,从而使在不断传颂中经久不衰。

最后,《七月》是承传民族历史知识的教育方式,是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载体,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当他们在祭祀情景中演唱时,他们便在庄严的氛围下,成为向后代传授农业知识和经验的文本。例如,《七月》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天上星辰,地上动、植物的活动与季节变换的规律,这是他们以自然物候为历书的表现,也是他们向后代传授物候学知识的表现。由此可见,农事诗不仅是一种祭神歌谣、历史歌谣,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歌谣。

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而微的层面看,《七月》应该是周民族的农业史诗或农业史诗的一部分。

以上便是个人对《七月》背景、主题、内容的解读。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