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读完了余华的作品《活着》,内心有些许压抑。文章末写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在飘扬的歌声中唱完了他苦难的一生,他经历了父亲、儿子等人的相继离世。一个人在动荡的社会中经历了亲人远离的悲剧,福贵是痛苦的。但在福贵的回忆中,他是在享受着,享受着妻子的贤惠,女儿及女婿的朴实,享受着儿子的天真可爱。在读者的眼中,福贵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而在福贵的眼里,他所经历的是生活而不是苦难。
文章的开头老人以不同的名字呼喊牛时,他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故事的主人公叫福贵,他是一个好赌的纨绔子弟,他因赌博而死去也因赌博而重生。他因赌博输光了家产,送走了老爹,也因赌博而过上了辛苦的生活。在人民公社成立时期,儿子有庆因输血过多去世;文化大革命时期,县长皆他的战友春生因受不了红卫兵的冲击上吊自杀,女儿凤霞因生孩子大出血而离世,而后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离世;家珍死后不久,女婿二喜死于搬运途中;几年后,福贵的孙儿苦根吃豌豆噎死了。最后,老人的故事终于他飘扬的歌声。在余华的笔下,福贵的生活是一个沉重的悲剧,他不遗余力地向读者们展示了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也向读者们展示了在这悲惨的命运下主人公是如何以坚强的意志活到了最后。
在我看来福贵是苦难中的幸存者,而余华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在日文版自序中讲到,福贵虽然经历苦难,但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叙述着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但如果以第三人称来叙述,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它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福贵动荡的一生也是中国跌宕起伏的几个时期,从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会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大饥荒、人民公社、大炼钢等漫长和动荡的时期,而他的一生不断经历着亲人的离世,而亲人陪伴在身边的闲适又是如此短暂和宁静。作者写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漫漫的人生路,所经历的苦难,相比于天地之大,宇宙之浩瀚,确实窄如手掌,但福贵这个大世界中的小人物,顽强的生命所散发的光辉,谁能说他不是宽若大地。
故事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开始,以“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结尾。福贵把老牛的名字唤为家人,在老牛耕作时,他会想起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也许在老牛不听使唤时,他又会想起那痛苦的日子吧。感谢作者用这朴实的语言写出了福贵的故事,也正是这种朴实的语言最能表达书中福贵为活着而活着的信念吧,坚强而又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