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你应该奔往何方?
题目中这一对青年的反问源于一篇老师分享的采访稿,看完那篇稿子,脑海中便呈现了这样一个问号,也就把它当做了我这篇文章的题目了。
那篇采访稿的对象是“全球青年领导力工作室”的创始人张萌,她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励志的范本。为了实现她心中曾经小小的梦想,她选择了“弃理从文”重新参加高考,我想这样一份不屈的执着也是铸就她今天成就强大推力。梦想的大与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对它在乎程度。
从她的身上,我脑海中浮现了17岁马克思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独立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类将洒下热泪”。这是伟人17岁的大局观,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绩。很多时候,从优秀甚至是卓越的人事迹中,你会发现一位领导者在少年时期总会散发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在幼年时期就有一颗坚定的心,并为此付出行动,他人的成功绝不是完全的偶然,而是积聚之后的偶然机遇中的必然。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的我们,似乎少了点什么。在如今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往往会选择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去迎合利益,渐渐淡忘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又或者说,有的人想都不敢想,中规中矩的走完了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专业选择也仅仅是分析就业现状做出的决定,梦想原本应有的内在驱动力完全失去了作用。与优秀的人相比,我们内心曾经的憧憬不过是小打小闹,让你折于现实放弃的憧憬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梦想,真正的梦想是让你不顾一切去终身追随的。时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心力越来越跟不上梦想的速度,拥有一个梦想很容易,坚守一个梦想缺很难。正如萌姐所说,人对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完全的把握,因为一个人在做很多努力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外界因素突然逆转,或者自己的内在因素和动机发生变化。那么剩下的就只是看你在乎的程度而已。
萌姐对全球青年的问题分析很犀利,一针见血。我们当中不乏具有极端个人主义色彩的人,以自我为中心,自身的格局较小,缺乏开放意识与全球意识,目光短浅,只看到近处,看不到全局,没有前瞻性思维,对很多事物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不接受他人意见,限制了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思维局限中,我们忽略了上学终极的意义。我们入学是为了知识的增长,而毕业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这样的全局观一直是我们所欠缺的,现在的我们可以被贫穷所困扰,但是不要被贫穷的思维局限住,要有一种行走世界预知未来的大局观。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看你是否有勇气去探寻自己的方位,并为之怀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