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格局的差异
近期拜读了《乡土中国》、《论美国的民主》以及《欧洲极简史》这三本书,纵观来看,书中蕴含的不同的文化格局给读者打开了新视角。
《乡土中国》这本著作即能反映中国的实际状况,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成为许多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目。费孝通先生的生花妙笔加深了读者对中国社会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是一个从心欲而不余逾矩的社会,是一个暗含的社会,是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社会,是社会成员互相了解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而这点却与美国那权责分配明显的民主制度是大相径庭的。费孝通先生将这样的格局称之为“差序格局”。中国整个社会机构的格局不同于西方“捆柴”那样的团体格局,这是相对迪尔卡姆的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提出的。中国的社会就如同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此来比喻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以自己为中心,一圈一圈的延伸出去,按照自己距离的远近划分亲属。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差序格局具有一种伸缩能力,这要看哪个中心的实力如何决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着许多家族,比如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在当时可谓只手遮天,那么以四大家族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地位和影响就会变大,也由此划分不同的人际格局和亲疏关系,相应的产生了很多的边缘势力。对于中国人来讲,私和公是相对的,因为置身差序格局中,就就可以站在不同的圈子来看,公和私之间必然可以发生转换。
相较于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美国的民主制度则产生了格格不入的点,民主制度的完善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人人都把视为自己的创造,他们爱护法律,并且毫无怨言地服从法律;人们尊重政府的权威是因为必要,而不是它的神圣;人们对国家首长的爱戴虽然不够强烈,但出自有理有节的真实情感。由于人人都有权利,而且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所以人们之间将建立起坚定的信赖关系和一种不卑不亢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人民真正理解自己的权益之后,自然理解要像素社会的公益就必须尽自己的义务,这与中国乡土社会中人“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对于公家的责任意识明显强烈些许。无论是良好的法制,还是宗教信仰和乡镇自治的民主传统,都未曾使美国从托克维尔继亚当斯、麦迪逊等人之后指出的“多数的暴政”状态中解放出来。托克维尔还谈及到陪审制度的政治做那个,把有陪审员参与的法庭看成免费的学校,想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
在《欧洲极简史》中,有一句话颇有吸引力,即“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西方这种权利的制衡成就了现代的西方文明,欧洲虽然和东方国家一样有王国专制的朝代更替,但东方国家是将所有权收归皇帝一人独裁,并且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抑制商人的发展。而欧洲国家不仅有国王,还有宗教里的教皇,王权和神权之间相互牵制。而且当时的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概念,对于财产所有权和私有制非常重视,所以拥有财产所有权的商人地位并不低,商人可以以财富为筹码去决定整个国家的统治者。这样也引发了各种思想变革浪潮在欧洲蓬勃产生,在东方国家,诸如“焚书坑儒”、“八股文”、“禁书”等,从根源上就遏止了思想火花的绽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到两百年也被“独尊儒术”所替代,这也恰能说明为什么四大发明在中国,但经济的繁荣、科技的革新却发生在欧洲,因为那里有滋润各种思想的文化环境。
以上种种是对文化格局差异某一方面的一个具体描述,概而言之,乃是权力界限的不同和支配方式手段的不同,这仅仅是一个我选取的一个点,书中讲述的内容仍需进一步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