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
心智的成熟总是在经历的基础上建构的。曾经对大学有太多太多的构想,如今真正体验了一所大学,否定曾经已有的构想,建立了新的确切的认知。如果问,从大一直至现在,你最大的收益是什么?而我的回答会是心境的成长。这份明了更多的是源于加入的部门,后面以党建会为例。
或许大家都动过进入大学尽情玩耍的年头,而一直秉承这样心态的人,对于加入的部门自然就那样水水的划过,错过了部门能带给自身的替身,最后还不忘来句看似中肯的评价“这个部门没意思”。在我看来,无论是在那个平台,这样的说辞也包含加入那个平台真的很差劲的情况,如果你个人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思考部门的发展走向,那么或多或少还是能学到些什么的。如果被动的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也不会有太大的成长,因为你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思维的局限仍然在那里。党建会这样的组织更需要以一个主人的思维去思考全局,需要一颗足够细致的心,小的可以是签字笔的摆放,大的可以是一次完整党校活动的部署安排。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思维放在框框,看看全局是什么,预测会发生什么,怎样调控好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又怎样解决不在预测范围却意外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是自己去主动锻炼的。
这学期与西南交通大学有次助管团交流分享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看到的是我们与优秀高校的差距。他们部门的管理和人员筛选十分的严密,这也就说明留下的人都是相对优秀的人或者具有优秀潜质的人。此外让我最为触动是他们文化传承的秉持。学校的历史融进校歌里代代传承,每位学子信口即唱,而我校中对于自己校歌能够信口而唱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两校文化普及的差距。他们部门也提倡组织文化理念的相承,以老带新的做法延续了部门的核心思想,即使在读研究生也不忘继续为组织奉献。而我校的组织略显零散,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一个部门氛围的好与坏,不仅仅是下面人不认真造成的结果,还有领头人对部门的有心用心,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他们部门对学生还有个硬性指标,就是不能挂科。虽然我校有“锦城课堂大于天”的校训来督促学习,还是有很多学子在心灵的挣扎中有很多误区,有的认为为人处世的能力就是一切,因而忽略了一个学习能力的培养,因小失大,在大学最本质的还是学习,这也恰恰体现了一种校风学风感染的力量,不可否认也是我校所欠缺的。在这里抱有一种美好的憧憬,我们也会更好,不用仰慕他校的优秀,满足自身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