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如何与月相处

作者:胥月
主要内容     

摘要:月亮在古典诗词中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但伴随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月亮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感性的面对它,但月亮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远不能带来如过去一般重要的思想涤荡了。本文结合月亮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月亮带来的哲理,做出一些关于“今人赏月”的反思。

关键词:月亮;哲学;人文情怀;古典诗词

正文:

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很多神话带给我们的审美情趣。

“今人不见古时月”,当月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了月球的时候;当人们第一次登上月球,发现它表面凹凸不平的时候;当有关它的第一资料,充满了冰冷的科学数据的时候。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五大卫星,而不是我们寄托思念、表达愁绪的意象,才发现,自然科学揭开了蒙在月亮身上的千古面纱,它不再神秘,我们亦难以再用任何抱有个人色彩的感情去审视它,今人看月,失去了很多审美的趣味。

一:青天明月几时有

李白把酒问月之时,道:“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把酒问月之时,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是何时产生的,在诗人们酒入愁肠时,往往会追问。但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够发达,唯心主义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世界只有一个月亮,但在无数个人的心里,月亮却可以有无数种诠释。

月球是何时有的,我们现在可以根据一套严谨的数据,通过实践得到科学的解答。但月亮是何时有的呢?它一定比人出现得晚,在当时那个不了解它的年代,人们给它赋予了太多的个人意识,所以,月亮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颗可以给地球带来种种影响的冰冷卫星,而是给人带来无穷哲理和寄托的形象。

而月亮在拟人化的过程中往往属阴性,这是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中国传统的文化默契。

追溯到道家、佛家的经卷里,它是《吕氏春秋·精通篇》:“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里对于阴阳二者的诠释。

也是《系辞传上•第六章》中的:“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所以,古人对于月的探寻,永远不会离开和太阳的比较,永远不会离开阴阳两极,周而复始的平衡之道。

二:一钩残月带三星

“一钩残月带三星”,猜作字谜出来,却是一个“心”字。也许月亮自己永远都不会知道,它的一举一动,阴晴圆缺,无时无刻牵动着多少人的心。

大千世界,人间万里,共一轮月。月在此时此地辉映着你,必定也能在彼时彼处,辉映着你思念的人。于是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或是《秋夕望月》“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常有去国怀乡之人,望月最容易伤感,月亮常常作为催化剂,将本来微小的情绪放大,所以有李煜的《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人总要被同映万川的月亮牵动愁思,与山河大地一般,江月永不消逝,人总要对着它无限的生存于天地间,而想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尤其在天人永隔之后,苏轼悼念亡妻的千古名作《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或是李白的《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古今变迁,物是人非事事休,永不消逝的,惟有那轮明月。

人在形单影只的时候,往往也要想起月亮,把这份孤单和寂寥寄托在它身上,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被遗忘的弃妃,在深宫之中,凄清冷寂,也会有想到如王昌龄的:“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一般愁思。

不难看出,古今月在人的心中,都是冷色调的,悲凉、落寞、感伤。与太阳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作了鲜明的对比。但在短暂的人生中,悲伤的日子总要多过快乐,抱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世间万物,将一切愁苦抒发于月亮,之后再积极面对每一天的朝阳,是月亮教给我们的。

毕竟,即使再凄清寂寥,不也有长叹一声后又将它与永恒联系起来,它常常唤起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最好的例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轮永恒的明月,更能让诗人对未来具有无限的向往,对自我的生命拥有更细致的体味。

三:花未全开月未圆

每月朔日,月亏甚,为月牙,这是它从盛到衰的极点,也是它阴晴圆缺的缺处,过了这日,它便像一根抛物线到了最低点,要往上走了;每月望日,月盈满,为月圆,这是它从衰到盛的极点,也是它阴晴圆缺的圆满,圆满盈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不会停止。

人的相思、离愁、孤寂,总会在凄冷的夜里随着月的阴晴圆缺而变化,明月寄托着人的感伤,也寄托着人的希望。因为它缺的时候总会向圆发展,可以为之期待;它满的时候也要想到它会亏损,便有所收敛。

这是月亮最浅显易懂的哲学意义,朴素但永恒。佛家禅宗将它释作“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最好的境界,往往有所期待,好过万物圆满再走向衰败。

在当代,我们笃信科学带给生活的便利,让我们揭开一切神秘的面纱,远离神话,远离谣传,远离迷信。但是是否也因此丢失了太多感性的认知,是否因此难以寄托内心的情感,是否因此难以抒发郁结的愁绪?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球只是宇宙万千的一种物质,月亮却是每个人心里对于世界的感知。生而为人,无法脱离世界的悲欢苦乐,难免打消欲望和牵挂,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是每个人无法逃离的,而“万里无云万里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既然难以避免烦恼,不如在悲苦、凄清的时候也学会像古人一样,看夜晚那轮明月,虽然知道它是一颗卫星,但是也不妨碍你对它有所期待。

参考文献:

[1]刘怀荣,宋巧芸.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67-72+290.

[2]张映光.论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审美内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63-65.

[3]盛文军.千古天涯明月心:文人创作中的“明月”情思[J].智富时代,2015(05):349.

[4]白云.月亮的弱美形态试析[J].美与时代(下),2015(05):55-57.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