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的2013年版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封面简朴素雅,印有两行小字“韩国总统朴槿惠走出人生困境的心灵灯塔。”
在翻阅这本书前,有一个小疑问,朴槿惠既是韩国人,为什么会因为中国哲学史而得到走出人生困境的答案呢?
一触及哲学,非专业人士未免感觉高深莫测,印象里的哲学是挂在阁楼高处,遥不可及的壁画,是苏格拉底沉思数年的雕像。
什么是哲学?学哲学做什么?哲学是如何产生的?中国的哲学与外国的哲学又有什么不同?
这些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小切口,而是百家各有所见解的。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人或是一个流派对于哲学的看法,或者说,是对于人生中所有事物的想法。而应该集百家之长,融为己用,成为自己的思想。
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希望可以在阅读完之后,有所进益。
冯友兰先生在本书中细谈中国哲学,由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引出百家争鸣时期几大流派:儒、道、墨、名、法、阴阳家。从先秦哲学流派的起源,一直侃侃而谈到各大派别成熟之时。又在文后引出西方哲学传入后中西的融会贯通。
“中国人不信宗教”——不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因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大可与宗教在外国文化中的影响所并论。
中国人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按照哲学去生活。而并非是交由宗教里的神来指挥实践,中国人是信奉天命、神佛的,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为了解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问题。中国式哲学是感性又理性的。它既要指导生命在弹指一瞬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又要要求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心安理得。
而所有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的方式与政治相联系,所以政治家——领导者,除了在执行力上与众人不同,而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哲学家,有着自己相信的哲学理论。哪怕不那么系统和完全。
中国哲学含蓄而委婉,还要见诸于生活。倘若中国哲学对于改善生活没有太大的效果,那么中国人是不满意的。而西方哲学具有明晰的理论,这与宗教就另有区别了。
冯友兰先生认为,导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的,还是地域差异。
譬如中国是大陆国家,甚少在哲学萌芽之处有过到海外的经验,于是以农业为生,它的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与分配。它的社会关系便是由领导者一层一层的剥削以稳固生产力,实现祖祖辈辈的生存,也就存在了家国关系、封建统治。
“中庸之道”就产生于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国哲学对于中华民族的一大显著影响,就是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许多困难。
“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
这大概也是朴槿惠在读完此书后对于人生有了更好的理解。暂不提她的为人,这跑题了。
总之,我也愿意相信中国哲学根植于内心,能够在处理困境时,充当“心灵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