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李零评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
1912年起,到1949年,是属于民国的时代。对于这一段历史时期,离我们似乎近,却又真实的遥远。37年的零星破碎,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一切都在这短短的年代中沉淀爆发。
我们对于这段时间的记忆大多数是迷茫而不完整的,毕竟军阀的格局让我们对它抱有一种分裂割据的印象,又因为上海滩的纸醉金迷而对它感到朦胧的诡谲,还因为振奋人心的救亡图存、民国短发、新时代青年而看待着,抱着黑暗中充斥一缕微光的幻想,那是振臂挥呼,爱国热情高涨的岁月。
那么,回到这段既遥远又接近的时光,从它开始的篇章开始翻阅,我从历史课本里、野史小说里,以及再加工后的影视中,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每一样的作品都有每一种色彩。而张鸣这本通俗易懂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以简练精粹,又富有吸引力的文字,仿佛讲故事一般,循循将我带入故事中。
那是武昌起义,本以为是谋划已久,不得不发的第一枪,从书里,我却看到戏剧的一幕。
那是有从满清官员的角度而看待武昌起义的,便是失误。也有从立宪党人眼里看武昌起义的,便是阴差阳错;从市民眼里的、革命党人眼里的。每一个角度的武昌起义,都是偶然的,但千丝万缕中又存在必然的联系。
历史的进程是必然的,没有人能够凭借微小的力量将它阻挡。但千千万万的人,民族的力量,国家的能量,这量变引发的质变,却是使历史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源。很多件小事共同组成无法更改的一件大事,层层呼应、环环相扣。
封建王朝是要覆灭的,今天的我们都知道,那时的人却不知道,也许有一些人能够感觉到,可是他们知道,太难了。革命党人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再难也去做,他们暗中招兵买马,策划革命,但万万却不会想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是由一件小事而掀起的,这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堡垒的炸药——武昌起义。
书前小引中介绍的人物:荫昌、瑞澂、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萨镇冰、孙文……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人物。
难以评价这段历史的原因也在这些人身上。近代革命史里,未必失败的汉人、满人就都是一己为私利,我更愿意相信,他们也有过真真切切的,想要拯救民族、拯救国家的想法。只是他们身处在那个时代,无法一朝一夕就能明白君主的弊病,无法瞬息就能理解民主的幸福。他们想要救国,但却用错了方法,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已经不适合新的时代形势。
而辛亥革命由于立宪党人的参与,地方上领兵反抗革命的很少,书中写到:“老百姓一觉醒来,发现衙门挂起了白旗,而却没有想象中的惊涛骇浪。”
革命了,并不是中华的所有土地上都流满了献血。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内陆地区的人民,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一觉醒来,皇上没了,变成了总统,要剪掉他们留了几十年的辫子,为了留头,他们屈从。下跪是千年来的习惯,根深蒂固到还不那么容易接受,所以有些人该种地还是种地,该砍柴还是砍柴,只要我家人命还在,革不革命,共不共和,其实没那么重要。
这些都不是能简单的从那些冗长复杂的历史、政治书籍中读出来的。有些深奥的文章,注定给我们展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伟大与错漏。却无法深刻的让我们体会到每个小人物的人性。
而这本书却能。
《辛亥:摇晃的中国》将那些年、那些人,像甘蔗一般削成一节一节的,分层剥开,为我们展示那些一个个微小的细节。
比如瑞澂当时是清王朝的湖广总督,满清遗老最后恨得牙痒痒的罪人。换句话说,倘若不是瑞澂的软弱,也许武昌起义的一枪、两枪,不会打到如此顺利。倘若不是瑞澂的不作为,也许后来的革命也如之前大大小小的革命一样,很快被镇压。
“辛亥武昌起义,当时的湖广总督瑞徵,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起义成功,占领武汉三镇之后,点校人马,才不过四千人,起义的当口,应该只有千把人。军人未叛和观望者居多数。此时的瑞徵,如果能镇定一点,亲自率军抵抗,群龙无首的暴动者能否成功,实在是未定之数。哪怕他学叶名琛,来个“不死,不降,不走”,结局也许也会有点不一样,至少,统制张彪的抵抗,会更卖力一点。”
但也反面证实了,从大来讲,革命形势成熟了,便突然间的天时地利人和。瑞澂丢了武昌,那武昌城里的白银枪械,恰好成了革命的武器;瑞澂拿到革命党人名单要赶尽杀绝的传言,倒成了把革命党人逼上梁山的最后一根稻草;慈禧与光绪的去世,中央收权,使满汉关系紧张;袁世凯卸任,地方剧变;皇族内阁设立,迫使士绅投靠革命党……
按理讲,清末已经在筹备新政了,势头是好的,但欠缺了火候,又恰好遇到这些看似没有关联,但实则都在为辛亥革命的炉子添一把火的柴,刚好成就了辛亥。
再比如黎元洪吧,本身是不支持革命的,在情势一步步的变动下,他身不由己,最后无功无过的做了民国大总统。这也可以看出本身革命党人在革命的路途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坚定。资产阶级并不像共产党一样按照要建立共产主义的方针一步一步的落实。也许当初他们也没想好下一步该做什么,只是局势到了,不得不做而已。
令我感动的,还有书中的一个小细节,“比较起来,革命党人在多数的起义中,对老百姓既比会党好,更比清兵好。除了辛亥革命后期大肆扩军,良莠不齐,有很多民军胡来之外,在此前的历次起义中,这些学生出身的革命党,不管不顾的烧杀肯定是没有的,对老弱妇孺也怀有浓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受苦的百姓,也大动悲天悯人之情。只是,革命党的这种情
怀,绝对是居高临下的,他们是穷人的救星,是解救者。如果被解救者看起来读过书,而且冥顽不灵,不肯拥护革命,他们就会生气,气性大了,杀人也是可能的。革命中,会党习惯性地裹挟一些人进来,革命党人其实也可能做这样的事,只是,他们做的时候,方式方法不大一样而已。从某种意义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革命党人对于百姓的共同心理……”
这大大的洗掉了军阀混战在我固有印象中对于革命党人整体的坏感,辛亥革命的错漏,不再只是官方说法里最遥远、正式的介绍。绝不仅仅只局限于那一年、那一天的伟大。而是日日夜夜,数百个昼晚、无数人的生命,从他们的出发点来开,与成功扭转了中国命运的共产党人的牺牲,同样值得尊重。
最后,引用百度百科词条,介绍本书内容。
“一场低烈度的革命,一个大变局的中国。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大革命,过场的都是大角色,一大堆左右了历史的灿烂群星。都督的样儿,党人的棒儿,名士的案儿,侠客的范儿,八旗的枪儿,新军的弹儿,帮会的堂儿,暗杀团的胆儿……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着历史。其中惆怅低徊与一拍三叹,直追三国与先秦。本书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
从一个不枯燥,又客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将那段政治风云化为笔下的一段段冷静、从容又险象迭生的故事。为我们揭示,历史都是由边边角角的小事,共同铺就成为翻天覆地的更迭。辛亥,摇晃的中国,今日已经稳定,国家日趋强大。但以史为鉴,如何经营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