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文

作者:王雨蓉
主要内容     

“孤光自照”——月亮的人格意境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早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关键词】:月亮情怀个体李白

古诗中的"月"可以理解为这么几种含义:它象征聚散,以月圆比喻人的团聚,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最有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也意指思念亲人、怀想故乡。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成经典、妇孺皆知。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浪迹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表达了久离故乡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引起共鸣。

而从古到今,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宇宙之谜。月亮偏于阴柔、温和、幽静、神秘,反映着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正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相契合。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诗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月亮?月亮,是丰富象征意义的载体。或许,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道理。于老师所谈到的“太阳下是公众的生活”以及“月光下一对一的交流”,于我来说,感触很深。月光下是私密的那种交流,黑暗里所有的情绪都在密谋着发酵,打开自己的心扉,剖析着最深处的孤独。当我站在月光下,抬头仰望月亮,黑暗的幕布中一抹亮色,柔柔的,给足了自己满满的安全感。睁圆了眼睛与他对视,就像于丹老师说的四个字一样-“凝神审视”。我与月亮凝神审视,倒不如说是透过月亮我与另一个自己凝神审视,望着月亮屏气深思时,想满了自己的心事,然后陷入心事中一件件的分析的不可自拔,而这种分析,就是对自己个体的又一自我审视,在月亮下清晰地看见自己的人格。

“但月亮是在凝神审视当中,让你觉得有一种交流叫做孤光自照,它能够照见你自己的肝胆冰雪。一个人有了这份情怀,就会变得勇敢。尽管短发萧骚襟袖冷,但不妨稳泛沧溟空阔。就算是人生寂寞,还是可以稳稳泛舟,有一份辽阔,有一份坦荡。”于丹老师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响响不息。

我想,古代诗人中最善于写咏月诗的李白,毕生写出有关月亮的诗就有三百多首,他的内心深处,是该有多少的愁闷心事吧!但感伤未必不是一种美丽。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尽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寄寓山水月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达“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心声。李白也有孤独的时候,只不过他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孤独的时候,独自饮酒也可以邀请月亮一起饮。诗人在花间一个人饮酒,无人相陪,有些冷清,于是诗人邀请明月一起饮酒,一下子月亮,影子和自己变得有些热闹,可毕竟月亮和影子不会饮酒,诗人再次回到孤独的状态。诗人歌舞的时候月亮也跟着徘徊零乱。最后又各自分散。诗人是有情的,所以看到的月亮也是有感情的。在李白的心目中,月是高尚的化身,贞洁的象征,在诗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旖旎的境界。我认为,月亮更像是他的知己和“诗友”。在他心中高尚的月亮某种程度上是他所追求的一种向往,是和他内心深处所想的是志同道合的,他用主观意识赋予了月以其自己的追求,所以他望月,喜月,咏月。咏月作诗时月亮就像是他的“诗友”,一方面为他提供灵感,为他构造诗境等等,另一方面,李白对友的定义就是那种想得开,暂伴身旁的陪伴,豪爽直接。李白就是“孤光自照”的一个人了吧。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流水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只有那明月、那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人通常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无限的深邃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表现了对人生理想、自我价值的执著追求。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

“中国诗人爱月亮,是因为月亮可以陪伴,可以让人看见自我鉴定,清晰照见自己的人格。中国的文人,能让明月入心入怀,成就一种孤光自照的人格。在这种投身之外,还可以将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和一切心事托付给月色,让它远远相随。古人的心就象中秋满月光明而硕大,这是一种人格经过投射以后的陪伴。”谭书琼所说,更像是对月亮与人格意象的交相融合之说。

【参考文献】:

①《孤光自照月映人心-中国古诗词中月亮的人格意境分析》谭书琼2013年

②《李白的月光》谢红心、刘观林2015年3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