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将浅析一下中国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意象“月”,我不是在诗词中分析它的意义,而是通过其的哲学意义,来说明自己的看法。小时候,月亮在我心中,充满着童话;长大了,月亮在我心中,代表着阴暗;但在哲学的角度去看它,我又发现了它的美好。
关键词:月亮哲学意义禅宗
一、人生中最美好的境界
很多人都说“花未全开月未全满”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月亮的哲学意义之一,但我认为这个境界并不能用“最”来形容,只有《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止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无所待的境界才是最高境界。对某些人来说,“有所待”顶多算个不错的境界,但只要他们在这个境界中待得久了,他们依然会感到烦躁焦虑,生活中处处都有这种例子,高中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为了考一个好大学,这样的期待刚开始鼓舞我每天都积极有动力,可到了高三后期,成绩却一直下滑,后来分析原因,我才明白是因为我每天都在想象幻想自己的大学生活,到了高三后期这样的感觉更加强烈,心思也未在学习上,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了学习的,相反,我的好友虽然有个目标,但她并没有天天期待幻想,而是仅仅做好每天的事情,所以成绩一直很好,很稳定。我们都是人,“无所待“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有所待”的境界我们又很难把握一个度。人非神,我觉得我们无须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也无须一直保持“有所待”的境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生中都平平淡淡,没有经历大风波浪,没有看见花全开月全满,未达到自己所认为的完美状态,岂不是白来了这一遭。二、月亮——自然人中的平常心
太阳在我们心中是象征着积极向上的,而月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中是与太阳相对,象征着消极阴暗的一面的,所以呢,大多数人都喜欢在太阳下,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与家人朋友玩耍;只有少部分人喜欢独自走在清冷的月光下,而且那少部分人中的大多数,要么是思念家乡亲人朋友,要么是仕途失意,人生遭遇坎坷,在古人的诗句中,就足以体现,比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现在听了于丹老师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太阳不是一直都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在太阳底下沐浴阳光的人儿,也不一定快乐,有时在月亮下的人们也不一定消极,他们有时也会很快乐的,比如过中秋节的时候,大家其乐融融,吃月饼,赏月亮。太阳和月亮不是相对的,他们是互补的,互相融合的,太阳代表着进取心,月亮代表着平常心,人们需要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不会焦虑,不会心烦。举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每个学生都可能对每天的事项做个安排,我也不例外,我每天都会安排很多事情,而且对他们都特别积极,但每到晚上,没有完成完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心情就会特别烦躁,这正是我缺乏平常心的表现,这也是老师在视频中所说的“欲壑难填”。我发现,在古人的与“月”相关的诗句中,也有很多表达豁达心态的诗句,比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三、月与禅宗
(一)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看了视频中老师对其的讲解,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月代表着阴晴圆缺,代表着正反合的哲学意味,人的认识也如同月一样,小时候,把这个世界想象成童话,是在第一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长大了,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人心险恶,是第二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当我们老了,我们的第三层境界也是第一层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现在可能是在第二层境界,所以并不能理解老了时,我们为何又回到了第一层境界,我觉得我到老时,可能依旧觉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觉得如果有人到老时,觉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可能是因为人老时,觉得时光流逝太快,特别珍惜余下的时光,所以把一切都看得特别美好吧。
(二)心如朗月
我发现禅宗中对明月的看法与我们世俗对明月的看法特别不同,我以前一直觉得明月是代表着阴暗一面的,但师僧寒山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从中可以看出,禅宗对明月的看法是,它可以抵挡人世间的不快,消除心中的阴影,保持心灵的澄澈。不管是师僧寒山的这句话还是《华严经》中对明月的感悟:万川印月,都能感受到,澄澄静谧的中国式的智慧感悟,心如朗月,以月印心,看出禅宗追求空灵、虚静的生命内省。不管是课堂中老师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学阐释还是于丹老师在视频中对明月的禅宗解读,发现禅宗对两者的看法都围绕着其核心理论之一“空”字,但我对其理解其实也仅限于课堂中的笔记,且对课堂笔记中的字词句的解释,也并不能读懂,我觉得我得到内在心性与外在物镜契合交彻的时候,才能到达对其的证悟吧。
四、总结
月亮是美好的事物,它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发现它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