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一条人命能换两块饼干”,这时出自《1942》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
《1942》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是老东家,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影片结尾,说明了这次的灾难有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万人饿死,上面还显现了几行字,仅仅这几行字,也让我着实沉重。影片中有很多讽刺政府的话,不过印象深刻的是这句:“政府统计,死亡了1062人,实际死亡了300百万人”,这句话直接体现了政府腐败。
看完《1942》这部电影后,心情是是比较复杂的,当我看见日本人轰炸灾民,灾民们四处乱逃,到处血花飞溅,所有人都在哭喊的镜头时,内心感到了恐怖;当我听见蒋司令对李主席说:“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当兵的饿死了,国家就灭亡了”,我感觉到了人的冷漠;当我看见李主席在获得政府的赈灾资金后,汇集各个部门的领导人划分灾区,各个部门的领导都以这样的句式:“我觉得这部分资金应该分给…,不是因为…归我管”说话时,特别能看出他们的自私虚伪。尽管冷漠、自私、虚伪之人如此之多,我们依然要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毫无畏惧地奔赴河南,与灾民们一起逃难,拍摄下了许多触目的照片,得知政府并没有支援河南,拿着自己拍摄的照片,作为证据,请求政府支援,我才知道,在人人都想着自己的时候,居然还有人牵挂着,同情着那些灾民,影片中不只记者一人,还有李主席、神父等等,李主席也为了河南的事情四处奔波,神父也每天为其祈祷。其中的一个人物栓栓也令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影片开始栓栓因为少奶奶的不断询问,误以为少奶奶冤枉自己是小偷,就小气地不想帮老东家拉车,我就觉得栓栓这个男人也太小气了。但后面我看见栓栓为了守住与花枝的承诺,把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两孩子照顾得很好,可不幸的是,他在陕西的车途中与那两孩子走散,但他为了找到那两孩子,毫不犹豫地跳下了车子;为了保住那两孩子亲生父亲制作的玩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且他被日本人杀害的场面真的让人触目惊心啊。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只是让我们要铭记历史,还深深刻刻地揭示了不同类人在面对灾难时的行为,有恶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