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就是指对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等传递活动的制度化,它是为了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教育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教育活动的规范体系。那么,我们从社会学视角又该如何去看待教育制度呢?
首先,我们从从功能论出发。功能论由诺尔科特·帕森特创立,其观点就是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功能论也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以功能论来看待教育制度就是对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进行强调,也就是指教育制度对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根据功能论的分类,我们也要从这两种功能来探讨教育制度。
从显性功能方面来说,最明显的就是知识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教育制度最为主要的一个功能。教育制度能够让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下去。除了单纯的传承外,教育制度也让知识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得到改进和创新,也就是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如徐悲鸿大师所说的“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能够把优秀的文化知识传承给下一代,并能够以某种评定方法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进行一定的筛选和传承,还有就是能在文化传递、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融会贯通,让文化得以丰富、全面。教育制度的第三个显性功能就是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生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以后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能,这个过程就是对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比如说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服从,学会各个职业所需的技能要求等。教育制度的第四个显性功能就是对人才的筛选功能。社会通过对学历的筛选进行初步的人才认可,因为学历对于认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层次、知识结构、能力大小和文化素养是最具有表现性和真实性的,所以社会需要通过这种渠道来确定人才、收纳人才。教育制度还有一个显性功能就是促进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这个功能就是指学生在学校里通过统一的学习和训练,即使背景、文化、宗教、民族不一样,也能够拥有一样的社会观、国家观。学生与学生之间拥有相同的信念和相差无几的价值观,而就是拥有的相同的理念使得社会能够保护一种整合和稳定的状态。
从隐形功能方面来说,教育制度最基本的就是对于儿童的看管照顾功能,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校都是一个看管孩子的场所,将同龄或者相差不多的孩子聚集在一个场所中,由老师进行看管、照顾、教育。促进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也是教育制度的隐形功能之一,在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这个场所就提供给学生们一个建立自己朋友圈的环境和机会,比如开展一些社团活动、运动会等,这些能够使具有相同爱好、共同语言以及一些其他原因建立起友谊之桥的。教育制度还有一个对于社会十分重要的隐形功能,就是推迟了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通过学历的设置,每一代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历阶段的分界点进行分流,比如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减轻了大批同代人共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
其次,我们从冲突论出发,从冲突论的视角对教育制度进行探讨。冲突论的创始人是达伦多夫、科赛,其观点就是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队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认为社会的特征就是竞争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为了研究教育制度,我们可以采取马克思的观点进行探讨,马克思观点认为着重研究中的机制是如何介入以维护特定群体的特权,并将其他群体之于被支配的位置。冲突论认为教育制度就是一个不平等的复制过程。现代的教育制度也分三教九流,有好的也有差的,进入不同学校的门槛也不一样。要想进入更好、更全面、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其要求也就更高,而这种要求通常是以学费为衡量标准,换而言之,也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要求限制部分学生,也就是各阶级利用这种教育制度来复制这种阶级结构,继续维持其阶级对象和范围。冲突论还认为教育制度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体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学校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吸收到这些知识,这个过程中就有一种控制的意味在其中,因为学生没办法去拒绝、反对。
最后,从互动论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制度,其代表人物是米德,其观点是指符号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意涵。首先,老师对于学生有一种期待效果,大部分学生很重视老师对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所以,老师的看法、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种期待效果。其次,老师与学生在教室里每天都会进行许多次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大都以老师为主导,学生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