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浅谈中国俗文学史

作者:张宇航
主要内容

浅谈中国俗文学史

【引言】:郑振铎,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第一版,698页。本书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

【摘要】:《中国俗文学史》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中国俗文学史》介绍了何谓“俗文学”、古代的歌谣、汉代的俗文学、六朝的民歌、唐代的民间歌赋、变文、宋金的“杂剧”词、鼓子词与诸宫调、元代的散曲、明代的民歌、宝卷、弹词、鼓词与子弟书、清代的民歌等。作者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从大体说来,确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是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

【关键词】:俗文学,俗文学派

一郑振铎书中的俗文学

郑振铎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振铎先生把俗文学(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大众文学等作为相等的概念而并提。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这几个概念有很多共同之处,存在着密切的交叉关系,但并不完全重合。当今学术界对于这些概念,还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俗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而且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

中国俗文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就文体上分类,大约有五大类。第一类,诗歌,包括民歌,民谣,初期的词曲等;第二类,小说,这里的小说专指“话本”,即用白话写成的小说,话本可以分为短篇,中篇,长篇三类;第三类,戏曲,这一类作品,比小说数量要多;第四类,讲唱文学;第五类,游戏文章。这一分类,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例如,杨荫深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说》论及“民间文学的分类”时,只有“故事”、“歌谣”、“唱本”三类。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郑先生当时这样的分类还有可议之处,另外一点是,关于俗文学的事项没有写完全,他遗漏了一项很重要的作品——史诗。因为他所选取的材料全部是有文字记载的书面材料,才会拿宋金的诸宫调来反驳中国没有长篇叙事诗及史诗的论断,而在民间,汉族早就有了长篇叙事诗《华抱山》,少数民族更是硕果累累,三大史诗震撼人心,直冲云汉。还有他没有明确指出古代神话、民间故事、笑话、谚语、寓言、谜语等等归于哪一类。而这些,显然也是不可遗漏的。

二俗文学的特点

关于俗文学的特质,书中指出有六点:一是大众的,生于民间,为民众而写作,为民众所喜欢,故亦谓之平民文学;二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不时被许多人发挥与润改,很难知道原作者与确凿的产生年月;三是口传的,流动性的,随时可能改样,到被写下来时方有定形;四是新鲜的,但又常是粗鄙的,有的地方描述很深刻,有的地方便不免粗糙;五是想像力往往很奔放,气魄往往很伟大;六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包括外来的事物,外来的文体。这样的分析,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和科学的,指出了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点。特别是,郑先生还指出:“‘俗文学’有她的许多好处,也有许多缺点,更不是像一班人所想象的,‘俗文学’是至高无上的东西,无一而非杰作,也不是像另一班人所想象的,‘俗文学’是要不得的东西,是一无可取的。”

三“俗文学”与“雅文学”

如今所谓的雅文学是从俗文学发展而来的。最原始的文学全是民间文学,即俗文学。因而从本质上来讲,俗文学并非雅文学的对立面和消解物,而是雅文学的一种补充。文学的雅与俗就其文化品位来说确实是不等值的。但就其文化趣味来说却又是等值的。大众的趣味和文化人的趣味具有同样的价值,都是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虽然今天文学的雅俗之分依然是存在的,人们称之为“严肃文学”,后者为“通俗文学”,两者在内容上、题材上、艺术上亦各有偏重,但其区别远不如以前的雅与俗文学之严格,人们更关注它们的个体品位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一些貌似严肃文学的作品,由于缺少内涵,与通俗文学很难区分;一些通俗题材的作品,由于文艺性、思想性、艺术性强,并不妨碍获得崇高的荣誉。也就是说,雅文学并不意味着高贵和美,俗文学也绝非低贱和丑的象征。雅文学和俗文学之别,实际上已经不是新旧之别、中西之别、传统与现代之别,各有各的刀尺圭皋。

【结束语】:郑振铎是一位研究俗文学的大师,他写出来的《中国俗文学史》,较之一般人要好很多。书的结构体系即俗文学史的结构体系,以及俗文学的定义、范围、特点,在一开始就清晰地列出来了,先给读者一个整体观而不至于云里雾里搞不清。郑振铎先生的学识修养很高,并且考据、举例有条有据,在论述每一种俗文学事项后,都会举很多恰当的例文加以解释,使得文意深入浅出,又不致于枯燥。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

[2]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

173010117张宇航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