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没有后来,我们也不是我们,错过了也就真的不在了。
刘若英拍电影了,许多喜爱奶茶的人都说这一定是部好片,但在上映第一天就因为打情怀牌、三观不正和大规模退票事件被批得很惨。我很喜欢《后来的我们》这首歌,所以也去看了这部电影,不论其他的,反正这部剧我是真的被感动了。
因为没有体会过那个年代北漂的辛酸,电影中有些奋斗的艰辛的泪点不能戳中我,对于方小晓和林见清的感情也是不能理解,但是后期的方小晓真的很爱林见清,这一点,旁观者很清。
方小晓是个爱慕虚荣的女孩。她一年交了无数个男友,还必须都是北京户口。可当跨年那天,她看到她男朋友有了妻子,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哭了。这瞬间很心疼她。她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是一个追求爱情渴望安定的女孩,只是她比较迫切比较直接。而她刚开始答应和林见清在一起,或许是因为感动,或许是觉得他真的很不错,但是她的确也为了他努力。两人在一起后,都努力为了对方变得更好。但现实就是,猜忌和怀疑使两个人距离越来越远。
我看不了这种明明很相爱却又分开的剧情,我觉得很难过。就像插曲《爱了很久的朋友》一样,这真的是爱情里面最心酸的状态了,爱到了最后的最后的变成了朋友。很多年以后,你与他再相见,明知道你们两个已经不会再相爱,不会再有故事,现在也不能笑着问候,礼貌的拥抱。但是曾经的你们,心灵相交,是彼此的依靠,是彼此的未来,只要想到对方心里就会很暖心,现在甚至连那种没办法在一起的那种怨恨、难过都没有了。就是那种,我们不会老死不相往来,但也不会再有刻意的交集,遇见就顺其自然,是路人的那种朋友,对曾经的感情和爱也都闭口不谈。
这首歌的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慢慢大家会明白的,无法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其实是人生的常态。看到这句话时,我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转,真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的确是人生的常态。大多数人遇到那个心动的人都是在年少,而那时的感情又很难走到最后,所以也不难解释。
就好像是,人这一辈子,总是有得不到的东西。
除了爱情线,亲情线算是我最触动的地方。林见清的爸爸就是最普通的老人形象。他知道孩子做喜欢吃的菜,会在孩子回来前做好满满一桌子的菜。孩子长大了,不愿回家,他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他自己过得很好。孩子出息了,却因为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拒接了孩子带他去北京的想法。在最后的,方小晓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父亲的眼睛快要失明,几乎看不清人了,却在昏暗的灯光下,脸贴着纸,硬是一笔一划的写了封信给小晓“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小晓,好好吃饭,累了就回来。”看到这时,我和许多人一样,再也忍不住眼眶奔涌而出的泪水,哭的一泻千里。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打着情怀牌,他们喜欢刘若英,喜欢《后来》这首歌,喜欢以前的她淡泊名利,所以去看这部剧。也有人说是冲着井柏然和周冬雨的演技去的,但是剧情实在受不了。我对这部电影最开始也是失望的,和我想象中《后来的我们》这首歌的剧情不符。但是现在想起来,它真的是一部很温暖的剧。